空姐不穿高跟鞋,只是第一步
日期:2025-07-17 16:48:27 / 人气:9

春秋航空最近发了一则通知:从航前签到到航后讲评结束,女乘务员全程可以穿自购平底鞋。这事上了央视新闻,也上了热搜。有人欢呼 “终于!” 有人调侃 “终于可以不带两双鞋上班了”,更多人,则把这件事视作 “女性职业群体的一小步”。
这一小步当然值得肯定,但我觉得还不够。因为它只是第一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跟鞋几乎成为空姐制服的一部分。航司要求穿、旅客默认穿,公众审美也习惯用 “黑丝高跟职业裙” 来判断一家航司是不是 “有范儿”。但那些每天要飞四段、走廊桥、上客梯、甚至跪地心肺复苏的姑娘们知道:虽然高跟鞋是 “优雅” 的代名词,但也是 “疲惫” 和 “负担” 的同义词。它带来的是足弓塌陷、下肢静脉曲张、腰背劳损、跌倒受伤…… 最讽刺的是:所有航空公司都知道这些问题,但大家默认 “要美就得吃苦”。
春秋航空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湖南航空早在 2024 年就取消了高跟鞋要求,吉祥航空也允许自由选择。你不用再把高跟鞋当作职业合规的 “通行证”。你可以一双鞋穿到底,工作到底。听起来只是一件小事,但对每一个在一线奔波的空乘来说,这份 “体面” 里夹着太多现实的狼狈,而今终于得到更广泛的承认。
不过我们也不着急狂欢。不穿高跟鞋只是一步,真正要走的,是民航职业形象的系统更新。我们长期以来构建的 “空姐形象”—— 裙装、高跟鞋、浓妆、盘发、优雅微笑 —— 真的一定是民航的核心价值吗?这是专业素养的体现?还是时代审美的残影、服务逻辑的妥协,甚至某些部门对于 “美丽服务” 的过度投射?
我始终觉得,职业装束的设计,应该围绕岗位责任,而不是消费者期待。当我们一遍遍强调 “空乘的首要职责是保障安全”,却又让她们穿着不适合撤离、不适合施救的服装和鞋履去值勤,这不是矛盾,而是讽刺。真正的职业专业性,不应通过妆发统一、高跟鞋高度来衡量,而是通过能力、效率和应变来体现。
更何况,中国的民航行业正面临与全球不同的结构性挑战。在高铁几乎全国织网的今天,民航的通勤优势、便捷优势早已不再绝对。在短途航线上,越来越多旅客选择了高铁 —— 更准点、更平稳、上下更方便。这意味着:中国民航更应当从 “视觉体验” 转向 “交通本质”。换句话说,我们最该拼的,不是制服是不是能出片,而是:乘务员在突发状况下的处置能力是否专业?客舱工作流程是否高效?旅客反馈机制是否合理?各种保障环节是否贴近现实?从业者的工作状态是不是可持续?
在这套逻辑下,过去几十年沿用下来的许多 “职业标准”,也应该拿出来重新审视。为什么还在坚持裙装+高跟鞋?为什么不能在更多场景推行裤装、运动鞋?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还要用 “美丽冻人” 来换取 “优雅形象”?如果我们还在用旧标准训练新一代乘务员,那我们真正留住的,不是形象,而是负担。
我相信,不用穿高跟鞋的湖南航空和春秋航空,不是一个特例,而是开端。但我同时也理解,对于四大航空集团来说,任何关于 “制服形象” 的调整都必须慎之又慎。毕竟四大航行走全球,乘务员身着制服出现在各大机场航站楼的身影,的确承载着一种 “国家形象” 的投射。如果我们的管理层坚持认为 ——“穿高跟鞋才能优雅得体、代表专业”—— 那是不是也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另一件事:登机廊桥上的楼梯陡而窄,雨后湿漉的地面容易打滑,机上突发情况更需要灵活应对,是否可以允许乘务长根据当日天气、航班任务、工作时长等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形象固然重要,但舒适、安全与效率,也同样是职业的一部分。这不是松懈纪律,而是更贴近现实的柔性管理。当我们终于愿意让乘务员们脱下那双不合脚的鞋,也就意味着:这个行业开始承认,她们不只是微笑的门面,更是托举安全与服务的中坚力量。
未来呢?希望我们不再以 “漂亮” 定义服务、不再让形象裹挟健康、不再用陈旧标准绑住职业脚步。希望我们不再只谈 “穿什么”,而是开始谈 “为什么穿”。穿得舒适,是尊重;穿得专业,是进步;穿得合适,是时代。而这,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 “下一步”。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从妈妈的偶像到 00 后的 “快乐源...07-18
- 新版《超人》演员大卫・科伦斯韦...07-18
- 《不再退缩》AI海报惊艳亮相:奇...07-18
- 《扫毒风暴》惊魂一集:五人陨落...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