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长到170,我花了30万
日期:2025-10-29 14:45:21 / 人气:3

身高1.83米的陆旭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身高这件事而抓狂。3岁的儿子身高94.6厘米,这本是个接近平均值的数字,在某育儿APP中却代表着“中下水平”,发出了偏矮预警。根据APP预测,儿子的成年身高可能只有1.65米,这个数字成为击垮陆旭心理防线的爆破点。“至少要到170”的执念,让这个上海家庭陷入一场没有终点的身高内卷。
同样在上海,当李睿发现未满12岁的儿子开始提前发育,骨龄“超龄两岁”后,这位从事医疗工作的母亲也陷入焦虑。为能“170上岸”,她一度想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但身边的案例也提醒她,如此增高也要承担相应的代价——近30万的费用,160斤的体重。两个中产家庭因为孩子的身高问题产生某种交集,他们面临当代育儿最荒诞的抉择:是相信医学标准,还是屈服于某种集体焦虑?他们也开始自我怀疑,是否正亲手将孩子的健康权,一起打包卖给了焦虑产业链?
一、被放大的焦虑:从“正常”到“偏矮”的落差
“谁不希望娃再高一点?”孩子3岁前,陆旭和妻子一直没太关注身高这件事,“因为娃一直在正常范围内”——这是每三个月社区医院体检结果告诉他们的,和其他年龄相当的小朋友玩时,儿子也并没有矮或高的突兀。直到今年年初,医院常规体检显示儿子身高94.6厘米,陆旭将数据录入育儿APP后,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
陆旭身材高大,妻子身高也处平均水平,但APP给出的1.65米成年身高预测值令他诧异。尽管他清楚身高“七分靠基因,三分靠打拼”,按夫妻身高推测儿子将来个头不会太矮,但“就怕万一”的心态让家长不敢心存侥幸。此后,陆旭每隔一两个月就给儿子测身高,APP中生长曲线虽始终上扬,却因参照标准不同呈现出“中下”甚至“低于平均值”的结果——切换为“中国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时,儿子的生长曲线大幅落在代表“中等身高”的绿色区域下面,那道“及格线”时刻提醒着焦虑。
身高就像分数,娃还没上幼儿园,家长们已提前计较。有人报体能班练篮球、摸高、游泳,更隐秘的焦虑藏在日常对话中,不断强化“身高等于竞争力”的认知:“财富可以积累,成绩能够提高,但身高一旦过了窗口期,就很难改变了。”
二、追高路上的“救命稻草”与陷阱
焦虑迅速具象化为行动。喝牛奶、吃鸡蛋、增强营养、早早哄睡只是“常规操作”,酸钙锌口服液、赖氨酸口服液、氨基丁酸口服液等补充剂成了“千方百计也要哄孩子吃下”的必需品,生长激素也进入陆旭的视野。夫妻俩在社交媒体搜索相关信息后,锁定了上海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专家号。
诊室里,专家用不到5分钟面诊给出方案:“从4岁开始打生长激素,肯定能把耽误的身高补回来。”这给了陆旭信心,距离4岁还有大半年,医生建议先靠补充剂追高,并推荐了一款名为“某高素”的产品。陆旭在医院对面药房花2000多元买了4个月的量,回家后却发现这款宣称含γ-氨基丁酸(GABA)的“复合营养素饮”,既非处方药也无保健品标识,只是一款“风味饮料”,价格却是市面同类产品好几倍,且无官方渠道信息。
事实上,早有医生指出无证据表明高剂量GABA能促进身高增长,相关临床试验涉嫌设计缺陷,长期摄入可能出现嗜睡、头晕等情况,此类产品宣传增高功效涉嫌违法。但这些澄清在焦虑营销面前几乎无人问津。
三、“170上岸”:代价与抉择
焦虑孩子身高的远不只陆旭一家。李睿的儿子小宇未满12岁骨龄“超龄两岁”,成年身高可能止步于1.68米。“现在男孩身高最低也要1.7米,将来很多选择会受限制”,李睿也曾考虑生长激素,但外甥女的经历让她却步——连续三年注射虽长到1.69米,却花费近30万,体重增至160斤,减肥需付出加倍努力。
拒绝生长激素后,李睿制定了增高计划:从每天跳绳1500个调整为每周3次篮球课加摸高跳,用对联墙贴当标尺,小宇从触碰“兴”字到拍打“家”字;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减少油炸食品;补充钙片、尝试中医贴敷疗法。一年后,小宇身高达1.71米,李睿写下“170上岸了”。但过程中,她需与孩子“斗智斗勇”监督运动,在作业、网课、运动间为睡眠做取舍,而成长问题仍在继续——下一步还要关注眼睛、牙齿和过敏。
四、标准异化下的育儿内卷
对世界卫生组织而言,身高本是衡量婴幼儿营养和生长发育的科学指标,但当被赋予自信、竞争力、择偶就业等社会意义时,家长容易陷入“高一点再高一点”的执念。《柳叶刀》数据显示,30多年间中国青少年增高幅度世界首列,19岁男性平均身高175.7厘米、女性163.5厘米位列东亚第一,但家长期待值水涨船高,自媒体和增高品牌一句“你家娃拖后腿了吗”便能激起集体焦虑。
北京某三甲医院生长发育门诊暑假接诊量增三分之一,候诊大厅宣传牌提示“孩子能长多高取决于骨龄”,周末线上讲座多与增高相关。医生张丽表示,不少家长“跟风”带孩子就诊,实则孩子只需调整生活方式。但仍有人迷信“神奇增高方案”,追求越快越高越好,无视科学规律。
再有2个月陆旭的儿子满4岁,打不打生长激素的抉择窗口即将关闭。一旦注射便不能轻易停下,费用随体重递增至每月4000~6000元,效果和副作用却像开盲盒。陆旭有时觉得荒谬:“养娃就像用饲料和添加剂养牛马一样”,但在万物皆可卷的时代,这场身高追逐战才刚刚开始。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为了让孩子长到170,我花了30万10-29
- 房产中介用AI“美化”房源:是效...10-29
- 这可能是今年最“辱美”的电影10-29
- OpenAI:算力布局下的机遇与挑...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