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算力布局下的机遇与挑战,是灵珠还是魔丸?

日期:2025-10-29 14:43:37 / 人气:3



近期,OpenAI动作频频,涉足电商、社交、浏览器等多个领域,三天一个热搜,看似风生水起,有望成为改写人类走向的下一代新星。然而,在这耀眼的光芒背后,OpenAI实则面临着诸多焦虑与挑战。

商业化压力与估值困境

从2026年起,OpenAI的商业化能力不再仅仅是初代投资人的诉求,更承载着万亿产业链的生死寄托。其吹起的估值泡泡要求更为苛刻,不仅考验商业化规模,更要求规模增长的斜率。一旦增长斜率放缓,即便产业仍在进步,估值泡泡也可能率先刺破,90年代末的互联网股灾剧本似乎已在酝酿。不过,良性可控的泡泡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估值溢价能吸引更多资金,助力实业扩张、教育市场、渗透用户,用户使用数据反哺产品迭代,最终实现用户体验提升、产业盈利、投资人获回报。

在收入与投入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OpenAI关联的生态圈成为产业中最大的风险点。尽管ChatGPT用户规模已达8亿,爬坡速度超过多数成功互联网平台,但算力需求增长更快,且OpenAI已订下大量供给订单。

算力“糊涂账”与生态关系

星际之门项目:复杂的利益绑定

9月末以来,AI算力产业链关系错综复杂,OpenAI处于核心地位,与产业链各方的关系看似甲乙方、战略合作,实则已深度套牢产业链上游的AI基建大咖们。其中,星际之门项目最为复杂,涉及OpenAI与Oracle、Nvidia、软银等公司。

该项目最早源于2024年媒体报道的Microsoft和OpenAI计划投资1000亿打造AI超级计算机,当时微软与OpenAI关系密切,微软累计投资130亿,获得技术授权、独供云计算需求、独家代理ChatGPT的API接口等。但2025年OpenAI重组后,双方关系微妙,核心矛盾在于算力供给问题。OpenAI要求微软快速扩建数百GW规模的数据中心,而微软作为成熟上市公司,财务严谨,难以满足这一要求。最终微软让步,放开对OpenAI推理部分的独家算力供给权,OpenAI随后找到Oracle、Google、英伟达、AMD和博通等合作。

星际之门项目升级,未来4年投资5000亿美元,目标是打造10GW算力的数据中心群。项目成为独立公司,股东包括OpenAI、Oracle、Softbank以及MGX,OpenAI和Softbank分别持有40%的股权,Oracle与MGX合计持有20%。数据中心GPU芯片大多采购于英伟达,英伟达通过分批投资方式向OpenAI“返利”1000亿元并获得相应股权,进一步加深利益捆绑。微软角色地位被弱化,仅作为非参股的技术合作方参与。

勾搭AMD:寻找GPU的Plan B

10月初,OpenAI宣布未来5年将通过云服务商部署6GW算力的AMD Instinct系列GPU,首批部署1GW的AMD Instinct MI450 GPU。作为回报,AMD向OpenAI按部署节奏分6批次发行最多1.6亿认股权证,行权价1美分基本等于白送,且行权门槛不高。OpenAI可通过转股套现支付采购费用,若等到AMD市值达万亿,将获得至少1000亿资金,而采购成本约1200亿。这一操作旨在携手做高AMD市值。

牵手博通:开发定制ASIC

OpenAI还找博通开发定制10GW算力的ASIC,主要用于专有场景的推理。该合作计划明年下半年启动部署,2029年底完成算力建设。ASIC设计由OpenAI负责,制造、部署和网络集成由博通提供,这些ASIC将部署在Stargate数据中心及合作伙伴数据中心运行。

万亿算力投资:平衡术还是焦虑?

OpenAI给未来自己累计规划了最高31GW算力新增供给,对应产业链总部署价值高达1.5万亿。其中英伟达的10GW纯新增属于直签租赁合同,租赁成本比采购芯片便宜10% - 15%,能减轻现金流负担。但甲骨文的4.5GW与AMD、博通的算力规划可能存在重叠。这30GW的算力负载占美国2024全年数据中心总装机量的60%,70%利用率运行下,换算成Tokens数量巨大,远超2025年OpenAI的需求。OpenAI急于在一个月内锁定协议和合作对象,看似是焦虑算力供给,实则可能是一种平衡术,旨在提前锁死关键伙伴,壮大整个生态。

各方利益与风险

 • 甲骨文:作为与OpenAI捆绑最深的一方,未来收入增长几乎由OpenAI决定,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其资产负债率80%,作为没有现金流主业的数据中心开发运营商,现金储蓄不多。前期投入资金不够时可能需垫资,负责的Stargate LLC项目存在竞争关系,未来可能成为Stargate的包工头/运维/分销商,或退出联盟,都不是好归宿。

 • 英伟达:与OpenAI的10GW直接合作是在谷歌、甲骨文傍上OpenAI后的进击式防守。在算力产业链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中上游享受红利,但存在明争暗斗。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不亏,虽毛利降低,但用让利毛利率锁定最高10%的OpenAI股权,相当于用实物风险投资换取股权,且避免了订单流入竞对口中。

 • AMD:是OpenAI的备胎,订单总金额与目前收入规模相比弹性高,但分批部署需上百亿前置投入,OpenAI可能无法预付100%,AMD需垫资,不过算力需求不太会立即分配,垫资规模相对可控。

 • 博通:市场认为其不确定性最高,但产业链中CSP与GPU芯片巨头利益博弈,会加速CSP自研ASIC芯片进程,博通通过多年与谷歌TPU的合作,熟悉相关程序,是受益者。

万亿投资,钱从何来?

OpenAI囤的31GW算力峰值撑起1.5万亿的产业链价值,但市场担心其支付压力。OpenAI购买星际之门的云服务,按实际使用支付费用,真正承担投入资金职责的是Staragte合资公司,OpenAI虽承担一定责任,但可找人分担。然而,共同责任人软银、甲骨文、WAX的承付能力存疑。

OpenAI整体规划周期约5年,虽分批付款,但短期现金支付压力依旧不小。星际之门里三个数据中心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部署,英伟达的首批1GW、AMD的1GW也将在1年内完成部署,甲骨文的3000亿4.5GW算力订单将在2027年开始支付600亿美元。2027年,OpenAI所代表的Stargate需支付1600亿美元,落到OpenAI头上约600多亿,扣除英伟达的100亿投资、AMD的首批权证转股套现后,最终净支出为500亿美元。

OpenAI的商业化展望是2025年预计营收130亿,2029年目标1250亿,2030年目标1740亿 - 2000亿,未来5年CAGR超过90%。2027年预期540亿的收入刚好覆盖新增算力成本,但还需覆盖研发人员、营销投入以及公司基本运营支出约150亿 - 200亿,缺口只能寄希望于再融资。而OpenAI的5年2000亿的宏大收入愿景实现难度极大,5年营收从0干到1000亿,放眼过去几十年,只有英伟达有过类似“增长斜率”。OpenAI能否复刻ChatGPT的神话,下一篇将深入探讨其收入端——商业化前景以及对现有巨头的潜在影响。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