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问世17年,成了蒋凡的“新衣”
日期:2025-11-09 11:30:57 / 人气:2

题图源自视觉中国。饿了么即将正式改名为淘宝闪购,这一消息并未引起太多意外。毕竟,初创企业被阿里投资后,经历从被收购到逐渐“除名”的情况并非个例。
自今年5月阿里高调宣布进军外卖大战以来,淘宝闪购实际上已成为业务的主导方,几乎所有的业务规划和营销策略都围绕其展开。饿了么改名,似乎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这种转变也直观地体现在品牌最重要的视觉符号——Logo上。饿了么原本的品牌主题色蓝色,正逐渐被淘宝的主题色橙色取代,中间的过渡图标采用翻页设计,从视觉上仿佛在传达“掀开饿了么,底色是淘宝闪购”的信息。
与之相配合,骑手的装束也进行了更换。过去,“饿了么蓝骑士”是专送骑手的代名词,如今骑手的工装已改版为橙黑色。强调主题色的变换,是因为它是品牌辨识度的核心要素。这里有个小插曲,今年6月外卖大战刚打响不久,京东、美团、饿了么分别邀请惠英红、黄龄、蓝盈莹三位明星,结合各自品牌主题色玩谐音梗营销。当时,淘宝闪购还未完全替换饿了么的品牌标识。
据21财经·南财快讯消息,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饿了么客服中心,接线人员表示,此次调整仅为名称变更,用户的消费权益、数据隐私政策保持不变,配送运力正常运转,商家数量以实际体验为准,目前暂未查询到有相关平台活动举行。
但我们深入探讨会发现,饿了么改名,不仅是母公司将一个业务入口纳入自身庞大生态体系,更涉及品牌心智、用户入口和市场定位的重构。阿里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打造一个局限于“吃喝”领域的外卖平台,其本质上需要一个更大的即时零售流量入口的履约底座,而“淘宝闪购”将成为这个入口的门面与标识,原有品牌被重新定义,品牌“主权”已然发生改变。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淘宝的未来,“解构”饿了么或许仅仅是个开端。
问世17年,为闪购做嫁衣
回顾饿了么17年的发展历程,前阿里时代与后阿里时代在品牌定位上已有明显差异。
2008年,饿了么在上海创立,以“线上订餐、外卖配送”为核心服务。其发展轨迹呈现出从轻到重的特点,前期采用轻模式运营,为商户提供引流和软件服务;后期自建物流配送体系,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在扩张策略方面,饿了么也有独特之处。它重视学生群体,将白领视为重点突破对象。通过针对典型客群树立消费心智,平台快速提升了订单量级和用户粘性。同时,相较于竞争对手,饿了么在当时的业务相对专注,主要集中在餐饮外卖服务。虽然也有并购行为(如2017年并购百度外卖)以扩大市场覆盖,但品牌对非餐品类等延伸业务的即时配送探索仍处于早期阶段。
2016年底,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一系列线上线下布局的大幕由此拉开。2018年4月,阿里完成对饿了么的全资收购。收购协议明确规定,此次收购将利用饿了么的配送力量,助力阿里巴巴在本地服务领域推进“新零售”战略。
可以说,从这时起,饿了么就进入了阿里的棋盘,成为了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2018年10月,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正式成立,宣布饿了么与口碑合并,后来又将高德、饿了么和飞猪进行整合。在这一背景下,加入阿里生态后的饿了么,增长逻辑从单纯的餐饮外卖配送,开始向“本地生活服务+即时配送+新零售”方向转变。
但在这轮竞争中,饿了么的表现并不出色。最直观的体现是其市场份额明显落后于美团,竞争地位未能实现逆转。从被收购到2025年初,饿了么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与美团基本保持着三七开的市场格局。并且,饿了么有意收缩业务,将经营重心放在一二线城市,以改善运营效率。
此外,饿了么与集团生态的整合也没有太多亮点。外卖行业常被戏称为“弯腰捡钢镚”的生意,尽管整合后资源增多,但饿了么与生态内其他业务的运营融合和组织协作效果并不理想。2024财年以前,本地生活业务在阿里财报中一直处于努力减亏的状态。至于“新零售”构想近几年为何逐渐式微,也已有广泛的讨论。
直到这一轮由外卖引发的即时零售之争,蒋凡在Q1财报电话会上,对饿了么的定位做了侧面描述。他表示,这几年饿了么确实取得了不少进步,但这些进步不一定体现在市场份额上,而在于基础能力建设。
饿了么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淘宝闪购提供了支撑,饿了么与淘宝的整合为阿里投资远近场结合提供了助力。阿里需要饿了么再次扮演棋子的角色,而且是以更彻底的方式。
大淘宝的“大锅饭”
从饿了么近年来的业务动向来看,这种发展转折或许也在其意料之外。
年初,阿里接连出售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两项线下零售资产,新零售战线再度收缩。当时,饿了么CEO在内部信中强调,即时物流作为饿了么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意义持续上升,深耕即时零售本是饿了么对未来的规划。但紧接着,京东的入局提醒了阿里,这件事可以由淘宝来做,从而为电商事业群引流,于是饿了么退居二线,淘宝闪购走向前台。
有个插曲是,2023年底市场传言抖音有意收购饿了么。虽然双方后续都予以否认,但从业务发展的角度看,彼时的抖音本地生活恰巧缺少一个足够成熟的履约体系,收购饿了么最大的可能是去除其品牌,获取其资源。如今看来,反倒是淘宝抓住了这一机会,在互联网聚光灯聚焦即时零售的时刻崭露头角。
比起当初整合本地生活业务,阿里当前的大消费体系整合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且推进速度相当快。
5月,淘宝闪购全量上线,联合饿了么推出诸如免单奶茶、大额满减外卖券等权益,在京东和美团激烈竞争的局面下高调进入市场,吸引了众多关注。
当月,淘宝闪购便联合饿了么宣布日订单超过4000万,紧接着6月,阿里巴巴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将饿了么、飞猪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这显示出阿里的大消费平台构想正在逐步落实。
接下来的两个月,外卖之外的业务也开始向中心靠拢。盒马、飞猪相继在淘宝App内获得入口;88VIP与盒马的联动会员权益上线。随后,淘宝上线全新大会员体系,对饿了么、飞猪、盒马等阿里系资源进行梳理,方便实现全场景权益互通。
9月,高德地图推出“高德扫街榜”,补上了到店团购的环节;10月,菜鸟供应链加入“淘宝闪购”业务,为其提供“小时达”服务。
至此,阿里体系中在泛消费领域有广泛影响力的业务大多被整合在一起。而当下这个时间节点,淘天不再需要过多强调餐饮外卖的增长,饿了么自然到了必须“改头换面”的时刻。
因为外卖已经基本完成了阿里预期的市场覆盖或基础布局,单一品牌的存在价值在下降,不如被纳入更大的框架进行“拆解”或“吸收”。
关于单量峰值,最新财报电话会披露,今年8月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周日均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带动闪购整体的月度交易买家数达到3亿,对比今年4月增长了200%。同时,手淘8月DAU增长20%。
继续无止境地烧钱以求突破餐饮订单上限的收益已经非常有限,淘宝更迫切地需要将主战场转移到即时零售领域,毕竟后者才是真正的增量空间。我们也看到,淘宝闪购11月1日正式上线了连锁便利品牌“淘宝便利店”,基于闪购仓提供便利购物体验。今年双11发布会也特别强调了闪购为各业务带来的增量。新的舞台正在搭建之中。
从品牌视角来看,品牌名字指向了业务的边界、用户期待和市场定位。“饿了么”让人直接联想到外卖餐饮,而“淘宝闪购”则包含更广阔的“30分钟送万物”消费概念。饿了么改名,约等于直接宣告业务边界和定位的变化,其原本的品牌心智、视觉识别、Slogan大概都会逐渐淡化,更彻底地成为大淘宝消费体系下的基础设施。
品牌资产建设通常专注于回答“我是谁”“我专注什么”等问题,但当前的大淘宝消费体系显然不必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精力。一系列包含近远场电商、出行酒旅、餐饮到家等消费的业务可以共享淘宝的心智、口碑,流量和资源的分配自有上层决定。可谓一荣俱荣,一切都是为了更大的利益。
写在最后
如果说大淘宝消费体系是阿里基因的全面统合,那么关于“阿里基因”,近期山姆会员店的相关争议也与之有所关联。
山姆最近几个月下架网红商品、出现价差争议以及App商品展示图风格变化,引发了会员的热议。恰好10月前阿里高管刘鹏出任山姆总裁,围观者便猜测两者存在关联,进而发展成了对“阿里化”的讨论。
这件事其实更多说明了一个现象,作为互联网大厂中最具影响力的存在之一,“阿里”这一概念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有了特定的标签。正值淘宝大力建设大消费体系之际,也恰好是一个让业务规划方向与用户认知同步的关键节点。
如前文所述,多线业务已然高度绑定,阿里的口碑就是旗下各业务的口碑。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饿了么问世17年,成了蒋凡的“新...11-09
- 剖析:山姆会员制神话遇挑战,A...11-09
- Z世代的“静默凝视”:疏离背后...11-09
- 小马、文远回港上市:自动驾驶赛...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