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的“静默凝视”:疏离背后的反抗与创伤
日期:2025-11-09 11:30:07 / 人气:1

几分侵略,几分脆弱,几分茫然无措——当“你给我一种疏离感,孤独又若即若离”成为通用的文艺社交话术,当《亢奋》里Rue半睁的迷茫眼、《星期三》中Addams毫无波澜的注视、《偶像》里Joecyln冷漠的挑眉成为荧幕焦点,一种被称作“Gen Z stare”(Z世代盯视)的表情符号,正悄然成为这代人的集体视觉标签。在中文语境里,它或许就是长辈口中最“招人嫌”的“死鱼眼”,却藏着Z世代对世界的复杂回应。
从荧幕到现实:Z世代盯视的美学溯源
这种长时间、无表情、带着抽离感的凝视,并非凭空出现。它的美学基因可以追溯到90年代Kate Moss的淡漠疏离,呼应着2010年代Tumblr盛行的“indie sleaze”美学——晕染眼线与刻意冷漠的标志性风格;也让人想起2008至2014年间Kristen Stewart在红毯上的“反微笑”姿态,用拒绝配合拆解着好莱坞对女性气质的规训。与曾经流行的“厌世脸”相比,Z世代盯视更添了层灵魂抽离的“whatever”(无所谓)气息,仿佛在说“我看见一切,却不为所动”。
在影视与流行文化中,这种凝视早已埋下伏笔。库布里克电影里经典的“Kubrick Stare”(演员从眉心下勾视镜头并歪头),用不安的眼神打破“第四面墙”,《发条橙》里亚历克斯的凝视至今让人脊背发凉;而今年出道的韩国女团成员Jiwoo,更是凭借MV中AI般无表情的盯视出圈,粉丝因她“面无表情却自带张力”的特质,给她取了“豆包”的花名。从艺术创作到偶像文化,Z世代盯视正在完成从“小众表达”到“集体符号”的转变。
凝视背后:数字化时代的创伤与疲劳
为什么这种“无情绪凝视”会成为Z世代的标配?答案藏在他们成长的时代土壤里。作为“数字原住民”,Z世代习惯用表情包、emoji替代真实情绪表达,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不断轰炸着图像与情感,让他们逐渐对过度外放的情绪产生“脱敏”。而COVID-19疫情的爆发,更成了这种凝视的“催化剂”——隔离期间,线上Zoom会议取代了面对面交流,人们要么关掉摄像头“隐身”,要么对着屏幕里的“虚拟人像”互动,长期缺乏真实社交的“触感”,让“茫然盯视”成了创伤性的习惯延续。
阿拉巴马大学的教授观察到,隔离后校园里学生的“无神眼神”愈发普遍,课堂提问后的沉默时间也变长;首尔某大学的工作人员曾对勤工俭学的学生询问需求,得到的只有漠然的注视。这种看似“呆滞”的表情,实则是信息过载下的情绪疲劳,是对网络评价焦虑的自我保护。当社交媒体上的点赞与网暴并存,当“被观看”成为日常,Z世代用空白的凝视说着:“我看透了评价的游戏,所以选择不参与情绪表演。”
不是冷漠,是无声的反抗
在长辈与职场眼中,Z世代的盯视常被解读为“无聊”“优越感”“不尊重”,就像他们被贴上“00后整顿职场”“难以管理”的标签一样。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凝视或许是一种温柔的反抗。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凝视即权力”——监狱里的守卫通过“可见性”实现对囚犯的控制,而职场、学校、社交媒体,都是这种“规训凝视”的延伸场域。
当“理应甜美”的女团偶像拒绝微笑、当职场新人面对领导的长篇大论“人在心不在”、当年轻人拍照时不再说“茄子”而是保持中性表情,他们不是真的冷漠,而是用最省力的方式对抗无处不在的“观看压力”。就像被车灯照到的鹿,短暂的静止不是放弃,而是自我保护的本能。这种“静静地盯着你”,是Z世代的宣言:我不迎合你的期待,也不接受你的规训,我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Z世代的凝视,从来不是空洞的“死鱼眼”,而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数字化时代的情感困境,也照见了一群年轻人在规训中寻找自我的倔强。当世界习惯了用表情判断态度,他们选择用沉默的眼神说:真正的自我,无需用笑容证明。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饿了么问世17年,成了蒋凡的“新...11-09
- 剖析:山姆会员制神话遇挑战,A...11-09
- Z世代的“静默凝视”:疏离背后...11-09
- 小马、文远回港上市:自动驾驶赛...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