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汽车深陷困境,何去何从?

日期:2025-08-07 10:55:23 / 人气:3


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新能源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众多车企都在奋力厮杀,试图抢占一席之地。而极星汽车,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品牌,如今却深陷泥沼,尤其是在中国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销量持续低迷,市场表现惨淡
今年 6 月,极星汽车销量仅为 6 辆,滑落至个位数水平,4 月、5 月销量甚至无法显示,3 月也仅售出 1 辆。今年上半年,品牌累计零售销量不足 70 辆。与之相比,极越汽车在爆雷前单月销量还能维持在 1000 至 3000 辆左右,而如今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线已提升至月交付 2 万辆。极星当前的销量状况,用 “惨淡” 来形容毫不为过,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几近归零。
业务收缩,内部管理混乱
销量的持续低迷,使得极星不得不选择在华全面收缩战线。据报道,极星汽车在中国的销售运营主体极星科技春节后开始裁员,涉及销售、运营等多个岗位的员工,高层和人事也在三月纷纷退场。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极星汽车在中国的本土研发配套开发陷入停滞。不仅如此,品牌影响力的式微,让极星的老车主们也深受其害,遭遇了维修售后难题。多位车主在社交平台反馈极星售后体验不佳,存在 4S 店无人接待、车辆未经真实检修便被送回等问题。与此同时,极星的质量问题也加剧了市场对其的不信任。自 2020 年以来,极星因高压电供应、制动软件缺陷、单踏板模式隐患等问题多次召回,在海外市场还因倒车影像故障遭到调查,安全口碑持续下滑。
财务状况恶化,金主态度不明
极星汽车成立于 2017 年,最初由欧洲团队负责研发设计,中国负责生产。沃尔沃在这个子品牌上投入超 10 亿美元。然而,去年 2 月沃尔沃宣布将极星汽车的持股比例减持至 18%,并明确表示后续不再提供资金支持。沃尔沃减持后,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吉利瑞典控股成为极星汽车的第二大股东。今年 6 月,吉利控股集团的重要投资方 PSD Investment Limited 向极星注资 2 亿美元,该公司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实际控制。交易完成后,李书福通过 PSD Investment 及吉利瑞典子公司合计持有极星 66% 的股份,沃尔沃汽车持股比例进一步降至 16%。尽管有这 2 亿美元的注资,但极星汽车的财务问题积重难返。截至 2024 年底,极星汽车资产合计 40.54 亿美元,负债合计 73.83 亿美元,净资产为负 33.29 亿美元,资不抵债。2020 年至 2024 年,极星汽车累计亏损超 51 亿美元,其中 2024 年单年净亏损达 20 亿美元。在资本市场,极星汽车也不再受认可。截至发稿,其总市值仅 23 亿美元,不足 2022 年 6 月上市时的十分之一。去年股价跌破 1 美元,退市风险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甚至将极星的估值从 180 亿克朗直接下调至 0 克朗。吉利控股自去年开始推动旗下整车品牌整合,强调 “结束多品牌分散运营造成的资源内耗”,在这种情况下,亏损严重且市场影响力薄弱的极星,能否继续获得吉利的大力支持,充满不确定性。
产品定位模糊,错失市场机遇
在当前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企业需在产品定义、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做到极致,才有机会站稳脚跟。但极星自身在产品和经营上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与特斯拉等同行竞争前就已陷入混乱。自成立以来,极星对外发售的四款车型,在超豪华和大众市场间摇摆不定。首款车型极星 1 定位高性能插电混合动力轿跑,售价高达 145 万元,全球每年限定 500 辆;两年后发布的极星 2 起售价却骤降至 29.98 万元,转向主流市场;2022 年发布的极星 3 以近 70 万元的起售价重回超豪华领域,次年发布的极星 4 又回到 30 万元级别。官方预告的极星 5 和极星 6 更是对标保时捷 Panamera 和 911,极星 6 概念车预售价高达 168 万元。这种大幅变动的定位,增加了受众的认知难度。超豪华市场注重极限性能和小众设计,往往会牺牲实用性和舒适性;而 20 万元至 30 万元市场的消费者更关注日常出行需求。像以性能起家的豪华百年品牌阿尔法罗密欧,因市场扩张下放定位,产品价格跨度从 1600 万至 19.98 万元,结果难以平衡销量与品牌价值,至今在中国市场处于边缘地位。极星汽车不仅定位模糊,产品力也存在短板。当国内新能源品牌纷纷自研电动架构时,极星还依赖沃尔沃现有的燃油车平台进行 “油改电” 开发,导致空间利用欠佳,续航和智能化方面也难以获得用户认可。有媒体报道称,极星核心的研发和产品定义权仍在瑞典,难以针对中国市场做出让步,产品本土化滞后,这或许也是其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为改变困局,极星频繁更换高管。品牌发展的八年时间里,中国区掌舵人已换了七任,平均每位高管任职时间不到一年半。2023 年 6 月,极星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极星科技,外界期待借此加速中国本土化战略落地。今年 1 月,星纪魅族 CEO 苏静正式接任极星科技董事长。然而,换帅至今,极星在华自救成效甚微。今年 4 月,极星发布公告称,与合作方星纪魅族签署协议,决定结束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极星科技的业务运营,并收回中国市场分销权。根据内部人士说法,调整将在今年四季度完成,但在中国市场艰难挣扎的极星,能否等来转机,仍充满未知。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