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卫生巾 “翻车”:辛巴的信任危机与行业暗疾

日期:2025-07-29 09:53:49 / 人气:48


当甲状腺全切手术后的消费者在卫生巾与健康异常间找到相似轨迹,当 30 余名自述受害者将健康问题与长期使用的产品关联,网红卫生巾 “棉密码” 的安全丑闻已不止于单一产品的质量争议。7 月 24 日,新京报的一则报道将辛巴旗下自创品牌推向风口浪尖 —— 这个宣称 “千万用户在用”“家人都在用” 的网红产品,被检出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定的 3 类致癌物硫脲,而这已是辛巴及其团队近年来陷入的又一场信任危机。
检测报告的 “罗生门”:致癌物争议中的证据博弈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上海复达检测技术集团出具的两份报告。在消费者组织的送检中,2019 年至 2025 年间的 10 个生产批次样品里,7 份检出硫脲;而官方机构 6 月送检的 14 份样品中,仅 1 个批次未检出该物质,就连宣称 “医护级” 的樱花舒缓型系列也赫然在列。硫脲作为工业常用的含硫有机化合物,其在卫生巾中的残留量尚无明确安全标准,但 IARC 的 3 类致癌物分类已足够引发公众恐慌。
面对指控,棉密码的回应却陷入 “自证困境”。品牌方迅速晒出两份报告:一份是汕头市澄海区市监局 5 月出具的抽检报告,19 款产品 5 项检测均合格,但未包含硫脲指标;另一份是浙江慧通测评 7 月出具的风险评估报告,承认样品无纺布残留 1.7% 硫脲,却结论称 “正常使用无健康风险”。这种选择性检测与模糊结论,不仅未平息质疑,反而让消费者更疑惑:为何品牌方回避硫脲专项检测?1.7% 的残留量安全依据何在?
更值得玩味的是棉密码的宣传与实际的反差。品牌曾大肆推广 “茶多酚芯片” 专利,称其具有抑菌、抗氧化功效,而新京报调查发现,正是这些宣传亮点的芯片成为硫脲重灾区。专利信息显示,芯片供应商佛山市顺德区州福慈鑫无纺布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 50 万元,员工仅 4 人,却为多款网红卫生巾提供核心材料,其 2017 年申请的 “茶多酚芯片制备方法” 专利还曾被驳回。低成本的芯片添加与高溢价的功能宣传,构成了网红产品的利润密码,也埋下了安全隐患。
辛巴的 “信任透支”:从燕窝糖水到硫脲卫生巾的争议史
作为辛选集团的自营产品,棉密码的崛起离不开辛巴的强力背书。这个自称 “辛巴亲自参与研发的第一款产品”,在直播中被反复强调 “如果棉密码都不能用,什么卫生巾你都不能用了”。在头部主播的流量加持下,其快手旗舰店 “樱花系列套盒” 销量超 20 万,辛巴更宣称 “一年卖 5 亿包、10 亿包”。但销量神话的背后,是不断累积的质量投诉。
回溯棉密码的争议史,安全问题早有端倪。2021 年,有用户称在产品中发现疑似虫子的异物;2022 年,多位消费者反映使用后出现过敏、瘙痒;2024 年,品牌因被指添加荧光剂登上黑榜,辛巴虽强硬辟谣称 “P 图陷害”,却未彻底打消疑虑。而此次硫脲事件中,品牌声明的漏洞更显敷衍 —— 官方提供的检测报告均未针对硫脲指标检测,所谓 “安全评估” 结论也因缺乏权威标准支撑而难以服众。
这种 “危机公关套路” 在辛巴的商业版图中并不鲜见。2020 年,其直播售卖的茗挚燕窝被曝实为糖水,每碗燕窝成分不足 2 克;2025 年 4 月,辛选公司因夸大宣传 “酵母调制乳粉” 被罚 175 万元,创同类案例罚款纪录。从食品到卫生用品,头部主播的流量光环屡屡掩盖产品质量问题,而 “家人都在用” 的情感营销,在一次次安全争议中逐渐透支着消费者的信任。
高毛利下的行业乱象:卫生巾赛道的资本狂欢与标准滞后
棉密码的 “翻车” 并非孤例,而是网红卫生巾赛道乱象的缩影。近年来,随着黄子韬、东方甄选等明星与机构纷纷入局,这个看似传统的行业成了资本新宠,背后是令人咋舌的利润空间 —— 恒安国际卫生巾业务毛利率超 63%,百亚股份旗下自由点品牌毛利率达 55.8%,近乎成本数倍的售价吸引着玩家们蜂拥而至。
高毛利的驱动下,行业滋生出诸多乱象。一方面,功能宣传愈发夸张,“医护级”“抑菌抗氧化” 等标签泛滥,实则添加廉价物质冒充高端功效。正如业内人士透露,卫生巾芯片本质是含添加物的无纺布,成本低廉却能成为溢价卖点,而棉密码添加硫脲的动机,正是为了通过化学手段模拟抗氧化效果。另一方面,检测标准严重滞后,现行国标仅规定 pH 值、微生物等基础指标,对硫脲这类潜在风险物质缺乏强制检测要求,给企业留下可乘之机。
更值得警惕的是 “透明工厂”“明星试用” 等营销噱头背后的质量失控。黄子韬斥资 2.75 亿元打造的 “透明工厂”,仍难逃消费者投诉 “发现异物”;东方甄选的自营卫生巾虽强调品质,却未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机制。资本的快速涌入与监管的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当行业竞争聚焦于流量而非质量,当检测标准跟不上产品创新速度,最终买单的必然是普通消费者。
事件发酵至今,棉密码的销量已出现下滑,辛选集团的声誉受损也在所难免,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当头部主播的流量权力足以左右产品标准,当行业高毛利诱惑企业牺牲安全换利润,当监管体系对新兴风险物质反应迟缓,卫生巾这类贴身用品的安全底线该如何守护?
或许,这场风波能成为行业反思的契机 —— 无论是监管部门加快完善检测标准,还是企业摒弃 “流量至上” 的短视思维,抑或是平台强化品控责任,唯有多方合力筑牢安全防线,才能让 “网红卫生巾” 真正回归卫生用品的本质,让消费者重拾信任。而对于辛巴们而言,流量可以带来爆款,但唯有质量才能留住用户,这个简单的商业逻辑,在一次次 “翻车” 事件中更显珍贵。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