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买折叠:一座城市的光明与阴影
日期:2025-07-12 14:52:39 / 人气:5

"如果让我评选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城市,我会在两座候选城市中纠结——第一座候选城市是伊斯坦布尔,作为曾经拜占庭罗马、奥斯曼突厥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的伟大举世无双——我甚至认为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唯一配得上'伟大'这个形容词的城市。摄人心魄的山海奇观,浓墨重彩的历史底蕴,横贯亚欧的文化熔炉,都令我发自心底为之折服,如痴如醉地爱上这座城市。"
这段文字出自一位中国旅行者对伊斯坦布尔的深情告白。然而,他的最爱却另有其城——"第二座候选城市便是孟买,我对伊斯坦布尔的爱和对孟买的爱截然不同——伊斯坦布尔带给我的是一种历史的参与感...而孟买带给我的则是一种探险的刺激感,这是一座用钢筋水泥搭建的野性丛林..."
一、孟买:光怪陆离的"女儿国"
孟买,这座印度最大城市,如同一座巨大的万花筒,折射出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既是印度的金融中心,也是贫民窟的代名词;既是现代化摩天大楼的聚集地,也是传统种姓制度的最后堡垒。
"被孟买这种反差所吸引的人显然不止我一个,我读过的很多本关于印度的书都是围绕着孟买展开的..."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以孟买为主题的重要作品,从苏科图·梅塔的《孟买:欲望丛林》到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再到大名鼎鼎的《项塔兰》。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孟买在世人眼中的独特形象。
"许多人读了《项塔兰》之后,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前往孟买,专门探访那些书中提到过的地点。"作者本人也曾是这些"朝圣者"之一,他对孟买的熟悉程度令人惊讶——"如利奥波德咖啡馆、哈吉阿里海上清真寺、泰姬酒店、科拉巴区与纳里曼角的滨海堤道与海边的贫民窟——特别有代入感,立马能够想象出书中描述那个场景。"
二、贫民窟:被误解的"女儿国"
"然而我在2014年第一次踏足孟买之前,并不知晓孟买是一座如此特别的城市,我对孟买的认知就跟许多人一样——始于贫民窟。"
贫民窟,特别是达拉维,已经成为孟买最著名的"城市名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的全球影响力,使达拉维的名字传遍世界。然而,这种知名度也带来了刻板印象和误解。
"人们虽然知道达拉维,但对达拉维以外的孟买一无所知,以为孟买只有达拉维这一个贫民窟。"作者指出,这种认知是片面的。事实上,孟买有许多贫民窟,达拉维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已不再是最大或最典型的贫民窟。
"譬如《项塔兰》的主人公曾在贫民窟中生活过,许多人便想当然地认为他住的地方是达拉维;然而根据书中的一些描述,他显然是住在南区海边的科拉巴贫民窟。"作者通过自己的阅读经验,揭示了外界对孟买贫民窟认知的偏差。
更令人惊讶的是,关于达拉维的一些"惊人数据"——"1440人共用一个厕所,房屋的月租金只要6美金"——实际上已经过时。"网传达拉维1440个人才有一间公共厕所,这是2006年的数据,当然最新的数据也好不到哪里去——约500人一个公共厕所;第三,6美金一个月的房租,更是年深日久的老黄历..."
三、亲历贫民窟:颠覆想象的发现
"于是探访贫民窟就成了我2014年第一次去孟买时最主要的目的。"作者带着既定的认知前往达拉维,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发现。
"当我第一次进入达拉维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怀疑自己是否找错了地方——这地方就是达拉维?看起来还算可以嘛!"这与作者预想中的"藏污纳垢的勾当"景象大相径庭。
"按照我对贫民窟的刻板印象,这地方理所当然应该满是...人们生活在垃圾堆一样的环境里,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各种罪恶在黑暗的贫民窟中滋生..."然而现实中的达拉维,"除了公共区域垃圾较多、卫生状况堪忧之外,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弄堂、棚户区并没有太大区别..."
作者将自己的观察与童年记忆中的上海棚户区对比:"时光倒退三四十年,上世纪上海棚户区的卫生状况和生活水平,未必就比如今孟买的贫民窟更好。"这种比较令人深思——在不同国家和时代,贫困的表现形式可能惊人地相似。
四、贫民窟生活:超越刻板印象的日常
"贫民窟的巷子里其实不脏...这个贫民窟有自来水管,属于非常高端的配置,但会限时供水..."作者详细描述了达拉维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了外界对贫民窟的诸多误解。
"贫民窟的人们会把自己的家收拾得纤尘不染,尽己所能地打扫布置自己的房屋,使其变得更加温馨舒适;家门前的通道一般也很干净..."这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即使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也不曾放弃,展现了人类适应环境的惊人能力。
更令人意外的是,"达拉维户均人口为6人,超过10人也很常见,就挤在这方寸之间...所有人、所有的活动都在一间斗室。"这种极端的空间压缩,催生了独特的生存策略——"有些人会选择昼伏夜出的生活...用厕所、用电、用水甚至更衣的时间也需要经过规划..."
五、经济生态:垃圾中的"黄金"
"达拉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挤...但更出人意料的是,达拉维85%的居民都拥有固定工作,且识字率高达69%(2011年数据),位居全印度贫民窟识字率之首。"这些数据颠覆了人们对贫民窟居民"无业游民"的刻板印象。
达拉维的经济生态尤为独特,"废品回收可说是达拉维的支柱产业...每天要处理6500吨可回收垃圾,相当于整个孟买垃圾总量的85%,形成了一个涵盖原料收集(拾荒)、分拣、加工、销售的完整闭环网络,产业利润率高达30%。"
然而,这种经济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在回收区小巷深处有一个特别不和谐的存在——面包房...更出人意料的是,达拉维的'地沟油肥皂'也很出名,是用回收来的地沟油做成的..."
六、改造困境:政商博弈下的"孟买模式"
"达拉维的整体改建计划现已被印度首富阿达尼的集团拿下,并于2024年9月奠基开工。"这一项目引发了关于贫民窟改造本质的深刻讨论。
"这个项目预算30亿美元,计划用7年时间打造一个'贫民窟转型示范区'..."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一项目的经济账:"政府需要补贴额外593英亩土地才够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安置所有的居民...光是这笔征收金预算高达9.6亿美元,占项目总预算的32%。"
更令人担忧的是,"通过这个达拉维改造项目,阿达尼集团可以利用'公私合营'的框架获取大量政府储备用地以及征收来的土地。"这揭示了贫民窟改造背后复杂的政商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
七、另类改造:艺术与文化的力量
与大规模拆除重建不同,"孟买的Chal Rang De贫民窟艺术改造项目,却使用极低的成本立竿见影地改善了贫民窟的居住环境。"这一项目通过"色彩美学重构社区认同",取得了显著成效。
"墙面污损率从67%降低到了9%,居民'社区归属感'评分从2.1升至4.3(5分制);青少年辍学率下降29%,家庭暴力报案率减少43%,公共空间冲突事件降低68%..."这些数据证明了文化干预在贫民窟改造中的独特价值。
另一个成功案例是"千人洗衣场——Dhobi Ghat"。"这个地方居住了来自300多个家庭的7000多名洗衣工...每天要洗超过10万件各种衣物..."这一传统行业通过旅游开发和文化展示,找到了与现代社会的连接点。
八、社会百态:从"达巴瓦拉"到安提利亚
孟买的社会生态如此多元,以至于任何单一叙事都无法概括其全貌。"达巴瓦拉"——这群"头顶饭盒"的送餐员,创造了"每八百万个饭盒只会送错一例"的奇迹,成为孟买效率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体。
而"安提利亚"——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价值46亿美元的豪宅,则代表了孟买另一面的极端。"这座建筑虽说只有27层楼,却高达173米,平均层高6米,一层顶人家两层..."然而,这座"违章建筑"也成为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象征。
结语:孟买的启示
孟买是一座折叠的城市,光明与阴影并存,传统与现代交织。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贫民窟不是简单的"城市疮疤",而是复杂社会现象的体现;改造贫民窟不能只靠推土机,更需要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经济逻辑。
正如作者所言:"孟买无疑是整个印度最现代化、最进步、最具活力的城市,可正是由于印度无法彻底摒弃旧时代的沉渣,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不断摇摆,和真正的现代化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这座城市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启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社会公平?在推进城市更新的同时,如何尊重居民权益?孟买的"折叠"状态,或许正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20 多岁年轻人在 AI 时代的生存...07-12
- 基金从业者违规炒股现形记:4年"...07-12
- 孟买折叠:一座城市的光明与阴影07-12
- 成本 1 块卖 5 块,冰杯比卖黄金...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