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 27 万人 30 年:揭秘健康活到 100 岁的秘诀

日期:2025-08-18 16:37:09 / 人气:5


“怎么活到 100 岁?怎么耳聪目明活蹦乱跳地活到 100 岁?” 这或许是很多人心中都曾闪过的疑问。人们往往觉得这事儿离自己很遥远,得靠基因和运气,甚至悲观地认为长寿必然伴随着漫长的病痛,晚年生活就是在与多种疾病艰难对抗。但最近,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科学家们花 30 年追踪 27.4 万瑞典人生命轨迹的研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认知。这项发表于《柳叶刀》子刊的研究发现,百岁老人们能显著延迟并精简疾病,健康长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场可以提前规划和训练的 “健康马拉松”。
史无前例的 “老去轨迹” 研究
研究 “长寿” 并非易事,以往的研究常面临诸多方法论陷阱。比如 “快照式” 局限,就像只看电影最后一分钟想了解剧情,无法知晓故事发展;“队列效应” 干扰,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成长环境等差异大,影响结论公平性;还有样本量过小,结论可能只是巧合,不具普遍性。
而瑞典这项研究,凭借国家健康登记系统完美规避了这些问题。它纳入了 1920—1922 年间出生、70 岁时依然健在的 274108 名瑞典居民,从他们 70 岁起向前追踪 30 年的每一笔健康记录,直至去世或活过百岁。所有研究对象出生于同一时代,经历相似,排除了诸多干扰,且分析数据时兼顾主要诊断和次要诊断。这种规模大、时间跨度长、数据完整的研究方法,在长寿研究领域堪称史诗级。最终,科学家们获得了 4330 位百岁老人的完整健康档案,并与数以万计在七八九十岁去世的同龄人进行了精确对比。
百岁老人的疾病模式奥秘
一直病得少,最后还 “刹车”
百岁老人并非 “病病歪歪活到一百岁”,而是在高质量健康状态下实现超长待机。他们的人生疾病曲线从 70 岁开始就显著低于同龄人。70 岁如同一场 “期中考试”,前半生对身体的态度都体现在这张 “成绩单” 上,百岁老人组一开始就疾病负担更低,且优势像滚雪球一样扩大。
75—95 岁去世的人群,体内疾病数量随年龄增长呈陡峭爬升曲线,而百岁老人的曲线平缓得多。比如 85 岁时,未来的百岁老人平均仅诊断出 1.2 种疾病,而将在 90 岁去世的同龄人平均背负 2.4 种疾病,负担高出一倍。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反差更显著。85 岁时,即将在该年龄终结生命的人,疾病年增长率高达 0.57,而未来的百岁老人仅为 0.15,非长寿者的疾病积累速度几乎是百岁老人的四倍。普通人疾病状况是 “油门踩到底”,加速衰败,而百岁老人像踩下 “疾病刹车”,积累速度明显放缓,体现出强大的身体系统稳态维持能力。
截然不同的 “疾病组合”
心血管疾病:决定性的第一道防线
心血管疾病是所有老年群体的头号健康威胁,百岁老人却像有 “超级盾牌”。70 岁时,将在 75 岁去世的人,心血管疾病占全部疾病负担的 51.6%,而未来的百岁老人仅占 24.8%,不到前者一半。能否有效推迟和减轻心血管疾病发生,是划分长寿者与非长寿者的第一条且最重要的分界线。“心血管保卫战” 是通往长寿之路的关键一仗,控制盐摄入、规律运动、监测血压等护心建议,都值得优先执行。
神经精神类疾病:百岁老人的 “豁免区”
神经精神类疾病(如痴呆症、抑郁症)是晚年生活质量的 “头号杀手”。数据显示,百岁老人与普通人在这类疾病患病率上差距最大。80 岁时,百岁老人平均只有 0.006 个此类诊断,而将在 85 岁去世的同龄人则有 0.060 个。他们似乎对这类疾病有超凡 “免疫力”,且贯穿 70 岁到 100 岁,这是维持晚年生活质量、实现健康长寿的关键。保护大脑,积极社交、持续学习、保持好奇心等健脑活动,重要性不亚于身体锻炼。
癌症的悖论:一种 “幸存者” 的印记
研究发现,癌症在百岁老人疾病列表中的 “相对占比” 更高。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得癌,百岁老人得癌症的总风险(绝对患病率)依然比普通人低。他们因未被心血管病等因素早早夺去生命,才有机会活到 90 多岁面对癌症这一高龄风险。癌症的凸显,恰恰证明他们在对抗其他致命疾病上的巨大成功,且他们或许能更好耐受癌症,或所患癌症类型侵袭性较弱。
疾病是 “独行”,而非 “结队”
“多病共存” 指一个人同时患两种或以上慢性病,会形成复杂疾病网络,让治疗棘手。百岁老人的一大优势是 “疾病网络” 精简,更倾向 “单病模式”。以 “心血管病 + 肌肉骨骼疾病” 组合为例,80 岁时,非百岁老人同时患病比例是 2.8%,而百岁老人仅为 0.9%,相差三倍之多。寿命较短的人很早就陷入多病共存困境,健康问题易 “滚雪球”,而百岁老人更善于将疾病 “孤立化”,防止殃及其他身体系统。
男女有别的长寿关卡
长寿的大逻辑(迟病、少病、别共病)男女通用,但具体疾病难关有细微差别。男性老人除心血管疾病外,第二常见挑战来自泌尿系统疾病;女性老人第二大关卡更多是肌肉骨骼疾病(如关节炎、骨质疏松)。因此,男士应更关注泌尿系统健康,定期检查;女士需从年轻时储备 “骨本” 和 “肌肉本”,多做力量训练,摄入足够钙和维生素 D。
长寿的终极理论与启示
这项研究揭示了长寿的终极理论 ——“压缩发病期”。我们追求的不是 “永不生病”,而是将一生中被疾病和功能衰退困扰的时间,尽可能 “压缩” 到生命最末端的短暂时期。普通人可能 65 岁起受慢性病困扰,带病生活 20 年;百岁老人可能 95 岁都相对健康,只在生命最后几年经历明显疾病期。快 100 岁时,89.3% 的百岁老人至少有两种病,但此前享受了更长久的 “无病健康期”,这才是长寿最令人向往之处 —— 不仅活得长,而且活得好。
健康长寿的真正岔路口在 70 岁时已清晰可见,根基深植于中年时期。预防和干预必须从中年甚至更早开始,关注心血管健康,改善心境和大脑功能,储备足够骨量和肌肉量,认真管理第一个慢性病。从今天起,为自己打造一个活跃、稳定、有韧性的身体。时间和健康是宝贵资产,拥有时往往未识其价值,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预防疾病,更能带来长期活力和幸福。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