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左翼与苏联的爱恨情仇:历史纠葛与政治变迁
日期:2025-11-14 16:00:41 / 人气:13

以色列建国的多元背景与左翼渊源
以色列建国并非如中文世界流传说法那样简单认为是西方人对纳粹大屠杀的补偿。实际上,以色列是从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独立而来,锡安主义分子曾与英军作战,其中不乏左翼分子。开国总理本古里安对列宁有好感,日记中赞颂苏联建设成就;梅厄夫人向往十月革命,为去莫斯科“朝圣”放弃耶路撒冷市长职缺,担任首任驻莫斯科公使,其派系上台后提倡“苏犹友好合作”,开国后以色列工党执政长达29年。
第一批前往巴勒斯坦复国的犹太群体是高度世俗化、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东欧犹太人。当时全球犹太人主要聚居在俄罗斯和东欧的隔都,沙皇俄国对少数民族采取压迫政策,反犹主义盛行。1881年政府推行俄化政策,禁止意第绪语刊物出版,强迫犹太孩子入东正教会学校,禁止购置土地,还引发多地暴徒袭击犹太人。1897年世界犹太人第一届大会及后续回归耶路撒冷运动,正是受沙俄反犹暴动推动。
这些东欧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怀揣着建立均贫富、人人平等新世界的理想,如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移民北美。他们认为巴勒斯坦的荒芜落后适合建立社会主义试验田,像现代希伯来语之父希姆达·本 - 耶胡达就描述了当地落后的景象。而那些想过安稳日子的东欧犹太人大多去了西欧北美,像托洛茨基这类激进知识分子则志在推翻沙俄、进行全球革命,不会选择巴勒斯坦。只有具有朴素家国情怀的东欧犹太人回到希伯来文明发源地,如劳工锡安主义者的创始人大卫·戈登抛弃家族财产来到巴勒斯坦。国际社会曾建议东欧犹太人移居阿根廷和乌干达,但锡安主义运动是民族主义运动,非希伯来人祖先栖息之地不可。
早期英以关系的转变与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酬谢犹太财团资助发表《贝尔福宣言》,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二战前夕,犹太人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大部分经济资源,若英国不干预,犹太人可能满足于高度自治。但1939年《帕斯菲尔德白皮书》限制犹太人迁居巴勒斯坦,移民配额极少,这成为转折点。
在对待英国的问题上,锡安主义内部左右两派产生分歧。本 - 古里安态度纠结,主张既参加反法西斯二战,又抵制白皮书。极右翼的“斯特恩帮”则将英国视为头号敌人,反英仇恨强烈,宣称纳粹是疥癣之疾,英帝国主义才是心腹大患。英国政府将其归为非法组织并严厉打击,他们便跑到法国维希政府控制下的叙利亚继续反英。
左右两派在民族独立手段上分歧严重。劳工锡安主义分子温和稳健,主张慢慢发展军事力量,组建“哈加纳”民兵组织,顾忌国际舆论;右派民族情绪激烈,不惮使用刺杀等极端手段,“斯特恩帮”对英国高层官员定点清除,甚至策划炸英国殖民地部办公大楼。二战结束后,本 - 古里安发起独立运动,1946年6月的军事作战瘫痪铁路系统,海法陷入动荡。英国起初震惊后反扑,1947年投入大量兵力镇压。
苏联对以色列建国的复杂影响
作为老牌殖民者,英国在打击以色列独立运动时,起初针对右翼锡安主义者,后察觉犹太复国运动内部的左翼色彩,向华盛顿吹风制造“通俄门”。1947年5月英国撤离巴勒斯坦后,持续资助巴勒斯坦人和埃及的阿拉伯王公。
实际上,苏联确实参与了以色列建国独立运动。二战结束到英国结束委任统治期间,克里姆林宫秘密向锡安主义者运武器,英国撤离后援助力度加大,形成美苏扶植以色列对阵英国扶植阿拉伯人的格局。苏联通过罗马尼亚中转能源燃料,从捷克中转枪支武器(捷克是当时少数反对武器禁运的国家之一)。英国虽大造“通俄门”舆论,但军情六处调查受克格勃间谍金·菲尔比影响,得到虚假情报而放下戒心。
苏联的物资援助对以色列独立战争至关重要,莫斯科通过捷克斯洛伐克给了以色列大量武器,还派犹太裔红军以志愿者身份参战,他们军事经验丰富。斯大林的物资援助让以色列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梅厄夫人和拉宾都认可苏联援助的重要意义。
苏联态度转变与以色列左翼的困境
克里姆林宫对以色列的态度在1948 - 1950年代发生迅速转变。斯大林延续“大博弈”政策,起初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是为插入战略楔子,打开介入中东事务的缺口。但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犹太裔学生和工人在莫斯科等地集会欢呼以色列诞生,引发克里姆林宫对苏联犹太人忠诚度的怀疑,俄罗斯传统反犹主义心理被激发,斯大林发动“犹太医生案”。同时,地缘政治格局变化,阿拉伯世界君主制国家陆续垮台,苏联决定笼络这些国家,采取亲阿反以策略。
以色列因抗英斗争和基布兹立国,在独立后很长时间里博得第三世界和全球左翼好感。梅厄夫人向非洲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向亚非拉国家传授农业灌溉技术,工党在内政上对阿拉伯文化颇为包容,将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并列为官方语言,允许哈瑞迪派保留部分特权。工党人士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哈瑞迪派影响力会自然衰退,而右翼对以籍阿拉伯人和阿拉伯文化态度鹰派。
然而,随着苏联态度转变,犹太复国主义被定性为反动势力,以色列左翼人士处境尴尬。1970年代美国威望下降,联合国出现谴责以色列的议题。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苏联在全球掀起谴责锡安主义的大批判,相关决议通过。以色列曾帮助的非洲兄弟也相继反水,与特拉维夫断绝外交关系。对于常年处于战争的国家,内政服从外交,对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文化更鹰派的锡安主义右派崛起,利库德集团在赎罪日战争4年后大胜成为议会最大党,以色列工党陷入缓慢衰退,逐渐走下历史舞台。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黄金到底还能不能买?11-15
- 双11,处方药也能狂欢?11-15
- 特朗普在“中国后院”,下了一盘...11-15
- 靠差价赚钱的经销商,生意已经走...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