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的压力测试其实是骗你的,准确率约等于算命

日期:2025-09-13 16:12:58 / 人气:2


“你们用智能手表测过压力吗,有没有怀疑过它的准确性?”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困惑,而世超的亲身经历,更是直接戳破了智能手表压力测试的 “不靠谱”。
去年某个周五晚上,世超和朋友在酒吧小酌、玩游戏,心情格外放松。可就在这时,手腕上的智能手表突然震动,弹出一条通知:“压力过大,请尝试放松”。“不是兄弟,哥们都下班几小时了,还不够放松吗?” 这次经历让世超开始怀疑,那些宣传能精准监测压力的智能手表和相关 App,或许根本名不副实。
之后世超在网上搜索发现,有类似疑问的网友不在少数。有人刷着轻松的抖音,却被手表提醒 “注意压力”;有人心情差到极点时测压力,手表反而显示 “状态真棒”;还有人熬了一整夜,状态被标为 “优秀”,可第二天早睡晚起、心情平静,手表却又提示 “压力大”。更关键的是,这种情况并非某一个品牌的问题,而是很多具备压力监测功能的手表和 App 的通病。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觉得手表的压力测试很准。比如被 KPI 压得喘不过气、领导频繁在工作群 @自己时,手表没多久就会贴心提醒 “压力大了”。但世超要明确的是:你觉得准,很可能只是巧合。因为手表测出的 “压力”,和大家真正关心的 “心理压力”,压根不是一回事。

手表测压力的 “原理”:看似科学,实则片面

那么,智能手表究竟是如何 “测压力” 的?目前行业内最通用的方法,是监测心率变异性(HRV)。需要注意的是,HRV 不是测量心跳速度,而是衡量心跳节奏的变化 —— 心跳节奏变化大,HRV 数值就高;心跳节奏规律,HRV 数值就低。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知识点:健康的心跳节奏,本就是时快时慢、充满变化的。比如你的心率是每分钟 60 次,心脏并不会严格按照 “每隔 1 秒跳 1 次” 的规律运作,而是有些间隔略小于 1 秒,有些间隔略大于 1 秒。
这背后的关键,是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它负责管理心跳、呼吸等无需主动控制的生理活动,旗下有两个 “部门”:交感神经系统(SNS)和副交感神经系统(PNS)。
可以把交感神经系统(SNS)理解成 “奋斗哥”:当你遇到紧急情况,比如要与人争执、和老板谈离职时,“奋斗哥” 会立刻上线,分泌肾上腺素,让心率上升,帮你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而副交感神经系统(PNS)则是 “健康哥”:当你躺在沙发上放松时,“健康哥” 就会发挥作用,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减缓心率、促进消化、储存能量,让身体进入恢复状态。
在健康状态下,“奋斗哥” 和 “健康哥” 能无缝衔接、灵活切换,所以心跳节奏会有波动,HRV 数值也会偏高。可要是身体处于不健康状态,比如连续一周工作压力拉满、神经时刻紧绷,“奋斗哥” 就会一直 “加班”,导致心跳节律变得单一、僵化,HRV 数值随之降低。
基于这个逻辑,智能手表便通过 HRV 数值来判断压力状态:HRV 高,就认为 “压力小”;HRV 低,就判定 “压力大”。听到这,你可能会觉得 “挺科学的,没什么问题”,但现实远比这复杂 —— 并非只有心理压力会让 “奋斗哥” 上线,从而导致 HRV 降低,生理上的各种变化,都可能引发同样的结果。
比如喝一杯咖啡、抽一根烟,咖啡因和尼古丁会让中枢神经兴奋,“奋斗哥” 会被激活;进行健身运动,剧烈运动给身体带来负荷,“奋斗哥” 会上线;晚上吃太多撸串,消化系统超负荷运转,“奋斗哥” 会工作;甚至喝酒之后,肝脏忙着分解代谢酒精,“奋斗哥” 也得加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喝酒后,手表会提醒 “压力过大”。
除此之外,情绪上的波动,哪怕是积极的波动,也会让 “奋斗哥” 出动。看球赛时激动不已、打游戏时过于投入、和暗恋对象约会时紧张忐忑,这些场景下,“奋斗哥” 都会 “加班”。
核心问题就在于:“奋斗哥” 上线,不分情况好坏。不管是生气、焦虑,还是兴奋、紧张,只要身体处于 “高压状态”,它都会出现。但绝大多数智能手表能捕捉到的,只有 “HRV 降低” 这个孤立结果 —— 它无法分辨你是生理负荷过重,还是心理压力大;也分不清你是处于亢奋状态,还是陷入了负面情绪。
世超在撰写这篇内容时,还拜托同事米罗咨询了 OPPO 穿戴设备的工作人员,对方也明确表示:“将 HRV 等同于心理压力的说法并不准确,用‘身心状态’来描述会更客观。”

研究数据佐证:手表测压力,准确率堪忧

为了进一步验证智能手表压力测试的准确性,世超还查阅了相关研究报告。前段时间,美国心理学会(APA)旗下的顶级期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人员选取了 781 名学生,让他们连续 3 个月佩戴佳明智能手表,同时每天多次报告自己当下真实的压力感受。
3 个月后,研究结果令人意外:绝大多数学生的手表测出的 “压力”,与他们自身报告的真实压力感受,完全不匹配。研究者在摘要中用严谨的学术语言总结道:“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与用户自报的数据,可能并非同一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手表测出的 “压力”,本质是身体整体的负荷状态,而大家真正关心的,是那些让人辗转反侧、影响情绪的心理压力。这两者的差距,远比想象中要大。
在专业的临床医学领域,医生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压力,绝不是只看 HRV 这么简单。他们会让患者填写各类评估问卷,询问近期是否生病、服用过什么药物、有无剧烈运动,还会通过测脑电波、检测血液和头发中的皮质醇含量等多种方式,进行多维度评估。
可智能手表对这些关键信息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像 Apple Watch 这类设备,每 2-5 小时才测量一次心率数据,连压力的实时变化都难以捕捉;还有些手表连心率测量都未必准确,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的 HRV,可靠性更是大打折扣。

手表压力测试的 “价值”:认清本质,理性看待

世超认为,对于 HRV 与压力的关系,很多厂商和 App 开发者其实是清楚的。有一部分负责任的开发者,会在产品中详细解释 HRV 的含义,说明其代表的 “压力” 究竟是什么;但也有不少开发者在宣传时,存在混淆概念的嫌疑。
比如在 App Store 中,很多与手表压力测试相关的 App,宣传页上都写着 “识别心理压力,缓解你的情绪”。严格来说,这些广告语算不上完全的欺骗,但很容易让用户产生误解,以为这些 App 能精准监测心理压力。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这类 App 和手表的压力测试功能,就完全没用了吗?也并非如此,在两种情况下,它们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第一种情况,是你认清了 HRV 的本质。当你明确知道,手表测的是身体整体的负荷状态,而非单纯的心理压力或心情好坏时,或许能通过 HRV 数值,大致了解自己当下的身体状态,比如是否处于过度疲劳、过度兴奋的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将其当作装饰或满足分享欲的工具。很多压力监测 App 的 UI 设计十分出色,不少用户会把压力状态组件放在手表界面上,当作一种装饰;心情有起伏时,也会截图分享到社交媒体,记录当下的状态。
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要是指望通过智能手表的压力测试,来准确判断自己的心理压力,那还是趁早放弃。你的焦虑、快乐、烦躁、轻松,这些复杂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根本不是一个 HRV 数值就能精准概括的。
更何况,当你陷入焦虑时,即便手表显示 “没压力”,你也不会因此释怀;而当你喝着小酒、享受当下时,手表却突然弹出 “压力大” 的提醒,反而会破坏你的好心情。
(图片、资料来源:小红书网友截图;《Associations between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and passive sensor data in a large student sample》;Garmin 台湾《瞭解 GARMIN 裝置上的 HRV 狀態》;《生理訊號如何幫助減輕壓力和疲勞》;《如何通过 HRV 测量神经系统调节》;知乎 @一只小短腿《一篇文章读懂心率变异性(HRV)》)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