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逼你选电动,才是中国车的真底气

日期:2025-09-13 16:11:25 / 人气:3


本周,北京出台的车牌新政引发关注。若手持蓝牌换成绿牌,之后想换回燃油车,到车管所递材料即可办理。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首都向来政策严格,外地车进京需办进京证,国五升国六也比全国早大半年。如今政策的宽松,体现出一种“你怎么舒服怎么来”的态度,没有“不买新能源就是不环保”的道德绑架,也没有“换了就别回头”的霸王条款,就像俗语所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这背后反映出中国汽车市场的真底气:如今大家购买新能源车,更多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东西好”。

一、8年亲历:从为牌照买电动车到为产品买单

(一)早期新能源车购买为牌照

2017年,作者在澎湃跑新闻时,新能源指标资源紧张。当年新能源指标总共才6万个,而当月新能源汽车牌照已发放1万份,照此速度,国庆节前就可能把次年的额度提前用完。作者询问相关部门,得到的回复是建议收到,还在研究,此事最后不了了之。当时为了早点开上车,有人专门花钱找人“背户”,就怕等不起自己的号。在上海,车牌竞拍价突破9万,竞拍成功率不足10%,还有人找黄牛学“倒数30秒加600元”的下单技巧。一位北京车主2018年跟风排新能源,2023年才拿到号,提车时连车膜都没心思选,直接要了最普通的,当时大家买新能源车有点买椟还珠的意味,买牌送车。

(二)如今主动选择新能源车

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上个月成都车展,韩红直奔某高端新能源展台,订了辆50多万的车型,这是她第二辆新能源汽车,家里还有另一款高端新能源车型。她在展台上仔细挑选,还和现场销售猜拳定颜色。中国质量协会去年的报告显示,现在买新能源的人,第一理由是“质量可靠”。以前大家聊电动车,最怕冬天续航腰斩、半路趴窝;现在聊的是智能驾驶能不能解救疲惫的通勤路,烦恼变了,说明市场真正成熟了。现在每两辆新车里就有一辆是电动的,这并非靠送牌照堆出来的,是老百姓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从没得选到如今主动挑电动汽车,这八年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二、欧洲政策反复:车企比工程师更累

(一)政策不稳定

欧洲政府禁燃政策反复无常。2016年挪威、荷兰先喊出“2025年禁售燃油车”,但充电设施没跟上,老百姓不买账。2024年冬季,欧洲电价波动离谱,德国居民电价一度飙到0.4欧元/度(约合人民币3元),是同期油价折算电费的1.8倍;瑞典极端天气时电价单日涨了230%,有车主吐槽“充一次电够加半箱油”,这种情况下百姓不敢轻易买电动车。后来政策不断反转,2021年说“2025年太急了,延到2030年吧”;2022年又说“只能卖纯电和氢燃料,混动不算数”;2023年又改口“碳中性燃料的油车也能卖”,给燃油车留了个后门;到2024年更绝,连“欧7”排放标准都砍了,原本计划2030年氮氧化物排放再降35%,最后改成“跟现在的欧6标准持平”。

(二)建桩困难

欧洲车企想建充电桩也困难重重,专项补贴要议会吵半年,传统能源公司还在议会上拦着。而中国直接拉着发改委、住建部、电网公司成立小组,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十年间充电桩从2015年的20万根涨到2025年初的630万根,新建小区充电桩成为标配。这些政策后来成为北大国发院读书时的“课堂案例”,说明“有为政府如何通过产业政策推动技术转型”。

(三)中国车企优势尽显

就在欧洲车企为政策反复头疼时,2025年慕尼黑车展上,中国车企和欧洲车企展开角力。29家参展车企里,14家是中国的,欧洲才10家。宝马新世代iX3全球首发时,董事长齐普策说“没有中国供应商,这台车造不出来”,这车特意加了和阿里联合开发的语言模型,连地方方言都能听懂,智驾系统也找Momenta优化了识别,胡同也开得过去。中国早不是只卖车的市场,而是搞研发和创新的重要支点。某中国新能源品牌更直接,在车展期间跟科威特的ASG集团签约,这是它在中东的第五个据点,明年初就能把车运到科威特交付,他们说2030年要让海外销量占一半,这是把中国电动车的标准往全球铺。

三、最好的“绿色”,是不强迫别人选颜色

(一)政策应落脚于消费者体验

汽车是耐用消费品,最终要落到消费者开着舒服、用着放心上。欧洲把环保做成政治正确,反而出了排放门这样的丑闻,车企在政策缝隙里作弊,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中国从来没说过“禁售燃油车”(海南因特殊要求除外),只是给新能源免购置税、通行走公交道,帮车企解决充电桩九龙治水的问题,十年下来,电动车真的比燃油车好用了。

(二)中国车企的创新与自信

中国车企敢自己定义汽车了。十来年前,有位法方高管当着中国工程师的面说:“你们现在审美太初级,不喜欢我们的车很正常,再过十几年跟上趟了就好。”现在有的品牌敢做无B柱设计,是知道用户会为“方便抱孩子”买单;有的品牌敢卖30多万,是相信三电技术能打过合资车。吉利高级副总裁林杰提到,当初推领克09时,团队都捏着汗,怕高端用户不认,结果不少开宝马奔驰奥迪的人来下单,现在国人的自信不一样了,传统豪华车很难再给他们那种“选对了”的情绪价值。

(三)政策灵活体现底气

就算明年购置税政策调整,车企也不慌。领克副总裁康国旺表示,就算政策变,PHEV和纯电还是主流,现在电池价降了,用户能买更大电量的车,开惯了带电的,对发动机“参与感”的要求早不一样了,反而看不上HEV的小电池;而且市场早分好了,10万左右A级车是纯电天下,大型车靠大电池插混抓用户,各有各的活法。北京的车牌新政招人喜欢,少了点“爹味”,不教育用户该买什么车,不指责选燃油车不环保,就给一个灵活的选项。就像作者当年排队的朋友,现在换了领克,是因为“冬天开暖气续航还能跑300多公里,比以前的燃油车还省”。车牌能自由换,看似政策松了,实则是新能源的底气足了,不用靠政策绑着用户,不用靠口号忽悠用户,就靠“你用着舒服”,这种不较劲的底气比任何宏大叙事都实在,选自己舒服的车就是最好的。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