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造不出商用飞机?

日期:2025-08-18 16:36:46 / 人气:4



曾经在大型装备制造领域雄霸全球的日本三菱重工,于2023年2月7日做出艰难决定:放弃喷气式支线客机项目的开发。从1956年日本首个自主研制螺旋桨民航客机项目立项,到后来与波音开展深度国际合作,再到2015年自主研制喷气式支线客机首飞,最终彻底放弃商用飞机整机研制,日本民航工业在67年里经历了从兴起到衰落的完整过程,成为战后日本“工业再崛起”少有的失败案例。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教训对中国民航工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冷战年代YS - 11项目的中道夭折

日本航空工业早期发展与二战后的重创

日本航空工业发轫于20世纪初,源于军工需求。二战前夕,日本当局为对外军事扩张,给三菱、中岛等工业财阀大量军用飞机订单,提供巨额补贴建立配套设施,培育了众多飞行员和航空技术人才。二战期间,日本航空工业迎来“发展黄金期”,生产了超1万架“零式战斗机”。但二战后,日本航空工业遭受严厉惩罚。美国发布禁令,禁止日本航空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飞行,销毁飞机,拆解制造商,禁止相关人才从事相关活动,导致日本飞机制造业土崩瓦解,航空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

冷战背景下日本重燃航空梦与YS - 11项目启动

美苏冷战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调整对日战略,从压制转为扶植。日本恢复了民用航空工业发展许可,承担修理美军战机的任务,积累了相关经验。1956年,日本通商产业省宣布启动首款商用飞机YS - 11的研发工作,并提供政策支持。日本选择采购技术难度较低的涡桨式发动机,目标是蚕食美国道格拉斯公司DC - 3系列的市场空间。

YS - 11项目的失败原因

1962年YS - 11成功首飞,1964年开始商业化交付,还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型号合格证。然而,其后续市场表现不佳。在市场拓展方面,该项目对全球航空产业发展方向出现误判。20世纪下半叶,世界航空市场对更大载客量、更长航程以及更高飞行速度机型需求扩张,涡桨式飞机与市场需求错位。美欧航空制造商向大型飞机过渡,涡桨式飞机只适用于支线市场,且在支线航空领域也因飞行速度慢逐渐被喷气式飞机取代。YS - 11在海外市场拓展艰难,在美欧被新型喷气式支线客机挤压,在欠发达地区也面临巴航工业等竞争对手的挑战。在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情况下,项目盈利能力弱,日本政府背负巨额债务,项目最终于1974年停止生产,损失超过360亿日元。

20世纪后期向“国际合作开发”的转型

转型背景与策略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多个制造领域崛起,引发美国警惕,日美贸易摩擦加剧。同时,涡桨客机项目失败,为避免刺激美国,日本决定放弃民用飞机整机研发,以分包商身份与美国波音公司建立“生产联盟”,加入美国航空制造分工网络。通产省通过组建非营利性组织、成立促进基金等方式为航空工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

合作成果与局限

日本相关制造商在材料科学和精密加工等领域技术升级,在航空价值链中地位提升。东丽公司成为波音独家碳纤维材料供货商,日本制造商在发动机零部件、电子系统和机翼制造等领域表现出色,B787项目中日本企业承担了重要工作,其生产的部件占该机型35%的价值份额。但美国为维护自身产业链权力,将日企隔绝在技术核心部门之外,禁止日企涉足整机设计和研发,严格控制工程数据交换范围。日本民用航空企业被锁定在供应商角色,缺乏自主和全套技术能力,只能依赖美国订单和技术指导,在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领域也存在空白。

21世纪SpaceJet项目的折戟沉沙

项目启动与初期投入

进入21世纪,商用飞机制造战略性意义凸显,日本重整旗鼓启动MRJ支线客机项目。三菱重工此前参与过波音公司多款商用飞机设计制造,东丽公司在国际合作中获得声誉,日本政府为项目提供约500亿日元资金补贴,期望重建全套民航产业链。

项目失败原因

MRJ研制一路坎坷,设计方案多次调整,交付困难、成本攀升。2019年项目名称改为SpaceJet,研发重心转向70座机型并大幅改变性能参数,导致交付日期更加渺茫,财务压力剧增。三菱重工为收购庞巴迪旗下CRJ支线客机项目,进一步恶化财务支出。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三菱重工宣布终止70座级支线客机研发,2023年彻底终结所有支线飞机研发。

日本航空制造业难以摆脱对美国的技术和市场依赖,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未自主生产过飞机,关键技术积累来自国际分包合作,不具备独立研制新型喷气式客机的技术能力。在市场拓展方面,日本国内航空市场需求减少,支线航空市场被其他机型占据;美国是支线飞机重要市场,日本飞机对其重度依赖,需根据“美国标准”调整设计方案,面临激烈竞争;全球支线航空市场生产过剩,日本飞机售价高、交付时间不确定,缺乏竞争优势。

对中国民航工业的启示

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喷气式支线客机项目ARJ21(现名为C909)取得成功,已实现九年商业化运营,累计交付160架。中国自主研制的干线窄体飞机C919也已投入运营,宽体客机C929研制工作稳步推进。中国依托强大国内市场,通过“干中学”不断升级技术。

中国民航工业未来发展需汲取日本教训。在技术上,构建“以我为主”的航空产业生态,以财政支持促进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攻克技术难题,实现渐进式技术创新,加快对现有机型进行技术升级和迭代。在市场方面,以庞大国内市场为依托,拓展新兴东南亚市场,发挥大国经济外交作用,推动市场国际化,避免国内市场“内循环”。在地缘政治方面,刚柔并济,综合利用经济外交手段,抵御美国“产业霸凌”,为民航工业产业链完善争取时间窗口。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