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是保守,还是行险棋?——吉利智驾整合背后的战略考量

日期:2025-08-07 10:56:51 / 人气:3



在汽车行业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下,吉利汽车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自去年《台州宣言》发布后,吉利便开启了集团内部研发和组织架构的调整之路,旨在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而智驾更是调整的重中之重。近期,吉利将旗下多个智驾团队全面整合,并打包注入新成立的千里智驾公司,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意图,又面临着哪些挑战?李书福此举究竟是保守之举,还是行了一步险棋?

吉利智驾团队大整合

多个消息源显示,吉利正在推进智驾团队的整合,将极氪智驾团队(约1300人)、吉利研究院智驾中心(约1000人)、smart智驾团队(约100人,但需重新面试)整合进千里智驾。千里智驾于今年6月成立,由旷视旗下自动驾驶公司迈驰智行、吉利控股旗下浙江吉润汽车有限公司、宁波路特斯机器人有限公司、重庆产业资金共同持股。在整合吉利智驾团队之前,迈驰智行的团队(约500人)已率先加入,待整合完成,千里智驾团队将达到约3000人规模。千里智驾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是王军(原华为车BU总裁),整合之后,王军将兼任CEO,陈奇担任联席CEO。

早在今年4月便有传闻称,吉利有意将智驾研发团队剥离,以智驾相关资产置换千里智驾的30%股权。这一意图在3月签署的《车BU投资框架协议》中也有体现,增资前,吉利及相关持股方向千里智驾注入研发技术、数据、团队等核心资源,并提供相关业务支持,增资后吉利将持有千里智驾30%股份。8月5日,吉利控股表示相关品牌与方案仍在商讨细化阶段。

吉利为何把智驾研发交给外人?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一旦整合完成,基本宣告吉利放弃了智驾自研。从千里智驾的股权结构不难看出,吉利对千里智驾的投资是产业投资,双方更接近于主机厂和供应商的合作方式。吉利的意图很明显,即通过整合,剥离大开销项目。

在《台州宣言》指引下,吉利今年已进行了多个智驾整合动作。今年2月,通过吉利和极氪的整合,领克全面接入借助极氪的浩瀚智驾系统。3月,吉利将旗下多品牌的智驾方案统一为“千里浩瀚”。此次将体系内多个团队打包整合,进一步深化了战略整合要义。

原来,吉利体系下有多个智驾研发团队,包括吉利研究院智驾中心、极氪自研的浩瀚智驾团队、路特斯智驾团队、亿伽通和福瑞泰克。这些团队各自为战,极氪与领克曾出现各自组建2000人团队重复开发智驾系统的情况,资源浪费严重。仅极氪品牌一年的研发费用就接近百亿元(数据来自极氪2024年报),尽管极氪已经实现了方案量产,但高负债率难以支撑高研发投入,2024年极氪净亏损达到8.93亿美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131%。在战略整合背景下,极氪被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智驾团队也因此被剥离。另一边,吉利研究院近年来更是多次被指效率低下,多达上千人的研发团队难以撑起吉利汽车的智驾门面,例如吉利银河E8的智驾方案由吉利研究院做,但近年3月中期改款的银河E8上市时,吉利研究院未能如期随车交付银河E8的智驾功能。

整合之后,1 + 1 > 2?

从表面上看,吉利此次整合让智驾回归一个团队,并且有王军、印奇等大牛加持,团队重新出发。然而,从团队构成来看,目前仅有陈奇主导的极氪浩瀚智驾和王军曾带领的华为车BU团队有过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交付经验,其他团队的战斗力尚且存疑。团队整合,人数上是1 + 1 = 2,但能力能否1 + 1 > 2,还要等智驾能力上车后的表现。

此外,吉利千里浩瀚系统涵盖H1/H3/H5/H7/H9五个等级,背后是基于亿咖通、地平线征程六、OrinY、单/双OrinX、单/双Thor等多个硬件方案。原来由极氪浩瀚智驾团队主导开发的双OrinX和Thor平台的方案,迈驰智行或将有所重合,据悉迈驰智行可能负责基于单/双Thor平台开发高阶智驾方案。所谓整合,包括多个技术团队、多个硬件平台、多车型适配等问题,千里智驾如何选择技术路线与架构,还需进一步明晰。

千里智驾是否能够托举吉利智驾的未来?

从长远看,吉利这轮整合无疑是对过往“大部头研发、低产出”顽疾的一次务实回应。通过引入协作外部资本、加强团队融合,有望提升成本效率、快速聚合技术资源。

但在汽车行业全面自研智能化的大潮下,吉利此举也被视为一种冒险。自主掌控力和未来创新能力是否会受限成为人们担忧的问题。虎嗅汽车点评认为,吉利推动智驾团队整合至千里智驾,是在智能化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对自身研发资源和成本结构的大手笔优化。面对智能汽车研发高投入、低产出,以及集团内部资源分散的现实,吉利选择以外部独立公司模式集中力量,意在提升研发效率,借助行业高手“外脑”为自身智驾补足短板。

然而,这种类似“外包”式的分工模式,与全球车企智能化趋势日益强调核心技术自研略有背离。长期来看,吉利对技术主动权的掌控或将变得更加依赖外部合作,对未来高阶智驾方案的持续创新也提出更多挑战。

整体而言,吉利选择了一条更务实、更聚焦商业效益的路,但这条路是否足够稳健、能否在行业智能化竞赛中真正占据优势,还需要继续观察后续技术落地和市场反馈。李书福此举究竟是保守还是行险棋,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