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动力:70 年老厂的 “逆袭之路” 与黑龙江新能源产业的独特突围

日期:2025-09-08 17:31:06 / 人气:9


在 2024 年大车圈的重磅事件中,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跻身第 100 家央企的消息备受关注,而此次 “兵车分离” 背后,兵装集团控股孙公司 —— 东安动力的 “升格”,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增程车领域,带来了关键变量。这家扎根哈尔滨的 70 年老厂,从传统发动机制造商到撑起增程车 “半壁江山”,其转型故事不仅是企业的重生,更是黑龙江新能源产业因地制宜、精准卡位的缩影。

一、从 “国企元老” 到 “国产车奶妈”:东安动力的辉煌奠基

东安动力的历史,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段缩影。早在 1950 年代,它便为歼 - 5 战斗机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涡喷发动机,成为国内首家可同时生产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动力总成企业,自带 “国企背景 + 军工基因” 的硬核底色。

1998 年,是东安动力的 “关键一跃”。彼时东北老工业基地正面临转型阵痛,东安动力引进三菱发动机系列,2 年后下线的4G1 系列发动机(搭载三菱独家 MIVEC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凭借成熟可靠的性能,成为无数自主品牌的 “救命稻草”。无论是早期比亚迪 F3、吉利帝豪等销量王者,还是长安欧诺、东南兰瑟等车型,十有八九都搭载这款小排量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成为进口发动机的最佳平替。

为掌握核心制造权,东安动力加速进口零部件国产化,2003 年底建成完整 4G1 生产线,年销发动机突破 5 万台;2008 年,它再引三菱 4AT 变速箱技术,成为中国首家同时拥有发动机、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技术的企业。其中,4G15 系列发动机装车量超百万台,“国产车奶妈” 的称号自此深入人心。

二、市场突变与至暗时刻:从巅峰跌落的转型阵痛

2010 年,东安动力的发展遭遇 “滑铁卢”。随着主流合资主机厂将大众 EA211、通用小排量等王牌发动机国产化,自主品牌的选择不再单一 —— 奇瑞、比亚迪等企业自主研发发动机,而东安动力的国产三菱发动机因 “技术老旧、动力平平、油耗不经济” 逐渐被边缘化。

2015 年,东安动力营收从巅峰时的 80 亿元跌至不足 30 亿元;2018 年,即便它已突破 6AT 技术壁垒、推出多款新发动机,年营收仍仅 13 亿元,净利润 556.97 万元,较此前大幅缩水 87%,陷入 “至暗时刻”。

就在此时,一家名为 “车和家”(现理想汽车)的造车新势力找上门来,看中了东安动力 2015 年研发的1.2T 三缸发动机,并将其作为增程器搭载在首款车型理想 ONE 上。尽管这款增程器初期存在噪音、热效率偏低等问题,最终被替换,但这个订单却为东安动力点亮了转型方向:电动化时代,内燃机并非 “夕阳产业”,增程场景下仍有巨大空间

三、押注增程:4 年逆袭成 “新势力标配”

从 2018 年起,东安动力彻底调转研发重心,聚焦新能源增程场景。作为供应链 “老手”,它的优势极为明显:成熟的内燃机制造经验、现成产能,且精准抓住了增程器的核心需求 ——稳定可靠(长时间安静运行)、高效节能(油变电转化率高)、小巧轻便(适配电动车底盘)、成本低廉

这些优势迅速吸引了大批缺乏内燃机自研能力的新势力:

  • 哪吒、零跑等新势力将其增程器作为核心配置;
  • 同门兄弟岚图汽车秉持 “肥水不流外人田”,岚图 FREE 搭载东安 1.5T 增程器;
  • 鸿蒙智行更是将其用于 150 万的尊界 S800 增程版。

凭借高性价比,东安动力的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2022 年增程发动机销量 61.34 万台,营收 57.67 亿元,净利润 1.08 亿元;2023 年,其在国内独立汽油发动机制造商、商用车汽油机市场的市占率均跃居全国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其主力产品东安 1.5T 深度米勒循环增程系统,不仅拿下 “第二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热效率高达 42%,还支持 OTA 升级。更关键的是,它的成本优势显著 —— 岚图 FREE 选用该增程器,成本仅 8000 元,比自研方案低 40%,让车企得以将资金投入激光雷达、智能座舱等消费者更易感知的配置上。

四、不止于增程:东安动力的 “新赛道布局”

随着增程市场的稳固,东安动力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 低空飞行汽车:2024 年 5 月,与小鹏汇天合作,为飞行汽车项目提供增程器;1 个月后,联合奥地利 AVL 公司开发转子发动机,专攻低空飞行场景;
  • 大功率增程平台:与美国博格华纳合作的 70kW 曲轴直连增程动力系统,已完成台架试验,计划 2024 年三季度量产装车;
  • 混动平台:与长安汽车联合开发的全新混动平台 WE20TG-AA,首台发动机已点火成功。

仅 2024 年上半年,东安动力关联的新项目就超 280 个,涵盖 20 + 平台开发、210 + 发动机匹配、40 + 应用研究,展现出从 “单一供应商” 向 “多场景动力解决方案提供商” 的转型。

五、黑龙江新能源产业的 “独特突围”:不止东安,还有 “冰雪牌”

东安动力的逆袭,是黑龙江新能源产业转型的一个切面。在辽宁有宝马、长春有一汽的东北汽车格局中,黑龙江走出了一条 “因地制宜” 的差异化路线:

1. 大庆:从 “石油城” 到 “新能源汽车基地”

2016 年,大庆以 “零配套、零经验” 的勇气引入沃尔沃项目,不到 10 年时间,累计交付新车超 56 万辆,吸引安道拓等 41 家零部件企业落户,形成完整产业集群,产品销往全球 80 多个国家。2024 年 5 月,沃尔沃全新 S90 在大庆工厂上市,成为其转型的标志性成果。

此外,大庆还发力甲醇新能源:2023 年引入吉利远程醇氢生态项目,联合大庆石化(年产 200 万吨甲醇)打造东北首条醇氢新能源车生产线。其中,星智 H8M 甲醇轻卡在 - 30℃环境下续航达 600 公里,亚冬会期间为物流运输单车节省成本超 18 万元;目前大庆已形成甲醇重卡、轻卡的规模化应用。

2. 黑河:中国 “寒区试车第一城”

如果说东安动力是 “动力核心”、大庆是 “整车制造”,那么黑河则凭借独特的冰雪资源,打造了全国独有的 “寒区汽车测试” 产业。

每年 11 月至次年 3 月的 “黑河试车季”,147 家车企、5387 名测试人员、4044 台测试车汇聚于此,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 60%,直接带动 4 亿元左右的服务业收入。当地测试员在试车季每月可多赚 2 万元,小米、赛力斯、小鹏、吉利等企业更是 “常客”—— 雷军曾两次亲赴测试,吉利单季测试车型近 500 辆。

黑河不仅有全国首个寒区国家级封闭自动驾驶测试场,还有四季低温试验场,涵盖低温环境仓、冰雪圆环、智能网联测试等设施,满足新能源车从基础性能到高阶智能的全场景测试需求。此外,CCPC 寒地拉力赛、冰雪漂移赛等活动,更将 “试车” 与旅游、文化、体育融合,两年拉动增收超 6 亿元,衍生出改装、直播、培训等新业态。

六、结语:老树新花,因地制宜的转型启示

从东安动力 70 年 “从涡喷到增程” 的跨越,到大庆 “石油城” 转型新能源汽车基地,再到黑河 “靠冰雪吃冰雪” 打造寒区测试产业,黑龙江的新能源之路,没有盲目追随 “大而全” 的整车制造,而是精准卡位 “动力核心 + 特色场景”,走出了差异化的突围路径。

在新能源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资历老” 不代表 “被淘汰”,“资源独特” 更能成为 “核心优势”。东安动力的逆袭与黑龙江的探索证明:只要找准定位、因地制宜,无论是老企业还是资源型地区,都能在新赛道上 “老树开出新花”。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