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与爱国楷模

日期:2025-10-19 13:42:46 / 人气:3



一、巨星陨落:杨振宁先生逝世

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用一个世纪的时间在科学探索之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科学巅峰:诺贝尔奖的荣耀

• 宇称不守恒定律: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次年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为后续物理研究者指明方向。

• 杨 - 米尔斯理论:杨振宁和美国物理学家米尔斯一起提出该理论,被物理学界认为是他最伟大的成就,重要性甚至超越其获诺贝尔奖的研究。

三、成长轨迹:从清华园到世界科学前沿

• 清华园的启蒙:1929年,7岁的杨振宁随父亲住进清华园,这里是他成长的摇篮。父亲请清华历史系高材生为他讲授《孟子》,为他埋下融通中西的学术种子。12岁时,他在清华图书馆邂逅《神秘的宇宙》后宣称要拿诺贝尔奖,23年后梦想成真。2002年,80岁的他回到清华园,将家安在“归根居”,守护中国科学发展。

• 西南联大的磨砺:1938年秋,杨振宁以第二名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原本报考化学系,在物理系教授吴有训建议下转入物理系。他住在与黄昆、张守廉并称“三剑客”的宿舍,与舍友探讨物理问题。受王竹溪、吴大猷先生影响深远,其学士论文在吴大猷先生指导下完成,且对对称原理的兴趣源于吴先生的引导。

• 海外求学与深造:1945年,23岁的杨振宁留美,前往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系念博士,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恩里克·费米,博士论文导师是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院长是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此期间,他与爱因斯坦有过交集,还和米尔斯提出杨 - 米尔斯理论。

四、重大贡献:改变中国人的自信心

• 宇称不守恒的证实: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猜想,吴健雄女士团队于1957年初证实。这一发现打破“宇称守恒”定律,改变人类对基本粒子世界的认知。1957年10月,杨振宁35岁时与李政道站在诺贝尔物理学奖领奖台上。

• 增强民族自信心:杨振宁认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自己不如人”的心理,以诺贝尔奖证明中国人凭借努力能攀登科学高峰,增加中国人的自信心。

五、深厚情谊:与邓稼先的“共同途”

• 童年友谊:杨振宁和邓稼先同乡、同校、同赴美、志向相投,童年时结下友谊,虽后来一个留美专攻理论物理,一个回国效力专注工程物理,但友谊长达50年未曾了断。

• “共同途”的信念: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见到邓稼先,询问中国原子弹是否中国人自己制造,邓稼先在信中告知没有美国人参与,并提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此后杨振宁多次表示自己是后50年合了邓稼先“共同途”的途。

六、桥梁作用:连接中美促进合作

• 回国交流:1971年底杨振宁首次回国,此后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学校做学术交流。1972年他打定主意帮助中美建立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推动中国科技发展。

• 推动建交与合作:1974年再见邓小平,成为中美重启合作的关键人物。1977年出任“全美华人协会”主席,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后,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成立中国教育交换委员会,帮助众多中国高校校长受益。

七、科学之憾:与李政道的恩怨决裂

• 合作与分歧:杨振宁和李政道1946年在芝加哥大学结识,成为密友并携手登上物理学最高殿堂。但两人在1951年合作发表论文时出现署名分歧,此后在诺奖领奖顺序、《纽约客》报道署名等方面也有分歧,这些最终导致两人决裂。

• 合作成果:李政道在文中也提及两人在1956 - 1962年合作紧密且富有成果,合作发表32篇论文,合作成果大于个人单独工作。

八、见证变迁:从《曙光集》到《晨曦集》

• 时代感悟:杨振宁在不同阶段出版《曙光集》《晨曦集》等书籍,书名反映他对时代变迁的感悟,从中华民族走出“长夜”看见“曙光”,到改革开放后迎来“晨曦”,他见证中国的发展与变化。

• 家国情怀:2021年《晨曦集》(增订版)出版,新增诸多文章和珍贵信件,体现他对中国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他认为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历史的奇迹”,并表达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

杨振宁先生一生聪慧且勤勉,亲历战争与流亡仍坚定科学志向,接受顶尖物理教育成长为举世瞩目学者。他站上科学高峰后倾注后半生精力推动中国进步,是耀眼的天才、谦逊的科学家、热忱的爱国者和温厚的教育者,其智慧和人格光芒将永远被铭记。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