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CPI 数据的可信度:在政治与乱象中飘摇

日期:2025-08-13 14:13:27 / 人气:7


全球紧盯的美国 7 月 CPI 数据于 8 月 12 日 20 时 30 分揭晓,同比增长 2.7%,低于预期的 2.8%,但核心 CPI 同比增长 3.1%,高于预估的 3%。这组数据的重要性超乎寻常,它是新关税政策冲击消费端的 “关键标尺”,更可能直接锚定美联储 9 月利率走向,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然而,在这组数据背后,却是政治干预与内部乱象的双重侵蚀,让人不禁质疑:美国 CPI 数据的可信度,还剩下几分?
特朗普上周刚以 “操纵数据” 为由罢免了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局长,紧接着就将自家阵营的 E.J. 安东尼推上局长之位,而此次公布的 7 月 CPI 数据,是前局长卸任后公布的首个重要数据,具有风向标意义。与此同时,劳工统计局早已因人员短缺、预算缩水,沦落到靠缩减采样范围、插补估算来填补数据空缺的境地。
今年,BLS 在 CPI 调查中缩减了采样范围。自 4 月起,完全停止了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和犹他州普罗沃市两地的 CPI 价格收集;6 月又在纽约州布法罗暂停了全部采价。除此之外,全国其他 72 个调查地区也平均有约 15% 的价格样本被临时搁置,不再采集。这些调整影响到了 CPI 中的商品与服务价格调查,以及住房租金调查,意味着用于计算 CPI 的商品价格和房租数量都暂时减少。BLS 表示此举是为了将调查工作量与现有资源水平相匹配,且认为全美通胀率的统计结果应基本不变,但在被削减采样的城市或商品类别上,物价指数月度波动性可能加大。
这一系列削减措施引发了经济学界的警惕。咨询公司 Inflation Insights 首席经济学家奥迈尔・谢里夫表示:“PPI 正在削减数百个生产指标,而 CPI 的数据也越来越少。考虑到我们正面临关税对物价影响的严峻考验,仅这一点就令人担忧。” 现代院前副院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王在邦也指出,特朗普政府以 “操纵数据” 为由罢免 BLS 局长,并在数据采集方式上出现显著变化,这意味着特朗普的政治干预已经实质性地摧毁了作为独立统计机构的底线。
CPI 采样削减背后,是 BLS 在人事和预算上的双重压力。2025 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紧缩政策,特朗普上任伊始即冻结联邦机构招聘,并通过裁员和削减支出来大幅缩减政府规模,BLS 首当其冲。BLS 前局长埃丽卡・格罗森指出,该局自今年年初以来已有约 15% 的工作人员流失,正是因为某些城市统计人员不足,才不得不从 4 月起缩减了 CPI 采集点和采价数量。预算方面,特朗普政府提议在 2026 财年将 BLS 预算在 2025 年的基础上再削减 8%。不仅如此,今年 3 月,政府还解散了两个为 BLS 提供咨询的外部专家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原本能帮助 BLS 改进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它们的解散使 BLS 失去了一项宝贵的智力支持。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 3 月份对学术经济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专家们绝大多数认为,统计机构的裁员和咨询小组的取消将导致 “政府经济数据的可靠性大幅降低”。王在邦认为,这些情况意味着劳工统计局的工作将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难免对美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与时效性产生长期负面的影响,也标志着美国核心统计能力的系统性削弱。
CPI 数据的产生需要庞大而细致的基层采价工作,BLS 每月通常会收集大约 10 万个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样本,这些价格主要来自全美 75 个城市的实地采集,占比约三分之二,其余通过电话或网络获取。但当遇到样本不足或缺失时,BLS 则采用插补估算来填补空缺数据。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个具体商品在某城市当期未能采集到价格,统计人员会用同一商品在同一城市的其它价格变动来推算;如果该地区该商品整体缺乏数据,则采用 “不同单元” 的插补方法,即用相似商品或其他地区同类商品的价格变动来估计,这种方法精度相对较差。
进入 2025 年,在采样缩减后,CPI 数据对插补的依赖程度再次提高。据 BLS 介绍,4 月起采样缩减导致需要插补估算的价格数量显著增加,调查响应率则有所下降。《华尔街日报》的分析也指出,由于人员短缺,统计员在 4 月 “不得不更频繁地依赖不同单元插补 —— 也就是用关联度更低的替代商品或外地数据来猜测价格”,这相当于增加了 “有根据的猜测” 的成分,意味着 CPI 统计对实际市场价格的覆盖度在降低,数据质量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面对采样网络的缩水和插补比例的提高,当前发布的 CPI 数据是否仍然可靠?BLS 进行的历史模拟显示,全美城市平均 CPI-U 的 12 个月同比涨幅与原公布值平均误差不到 0.01 个百分点,多数月份模拟值与官方公布值差异甚微。但需要注意的是,BLS 并未测算采样减少对分地区或分项指数的影响,这些更细分的指数可能变得更加波动,短期数据噪声增大,即 CPI 的 “全国平均” 可能依然准确,但局部的数据可靠性下降了。
国际关系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孙冰岩认为,7 月 CPI 数据应该是有偏差的,并且偏差会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统计方法问题,但其根源在于劳工统计局的自身问题。统计局需要和整个美国联邦政府、地方乃至私营企业配合才能做出相对全面的统计数据,而特朗普解雇了包含很多美国私营企业代表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导致很多数据在修正时失实。同时,特朗普政府大规模削减劳工统计局雇员人数后,数据处理质量明显下降。“只要资金和人员继续缺失,统计数据的质量永远只会走下坡路,越来越不能代表美国大多数人的真实感受。” 部分资深数据分析人士则持谨慎乐观态度,例如通胀专家迈克尔・阿什顿相信美国的通胀数据仍会 “相对准确”,但也坦言随着预算和人员削减,数据准确性 “往更多不是更少的方向下降” 是可以预期的。
统计数据可信度下降的影响深远。近 25 年间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出现极端高估与极端低估的年份与美国大选有紧密的联系,极端高估多出现在美国大选年,而极端低估多出现在总统上任首年。CPI 和非农就业数据作为美国经济决策的两大基石指标,其数据质量高低直接关系政策走向。在货币政策上,美联储高度依赖 CPI 数据来判断物价稳定状况,从而决定利率调整等措施,若 CPI 数据不准确,可能误导美联储对通胀压力的判断。在民生领域,美国许多联邦福利项目直接挂钩通胀指数,如社保退休金的年度生活成本调升、食品券补助标准等,都依据 CPI 的变化进行调整。此外,CPI 数据还影响着通胀保值债券的本金和收益率、储蓄债券的利率计算,甚至一些劳工合同中的工资增幅条款等。
王在邦认为,如果 CPI 数据的可信度受损,必然影响美联储、财政部等政策制定机构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使这些决策机构在做出加息、降息或财政支出决策时,可能更多地看特朗普的喜好和脸色行事,使美国宏观经济调控丧失可信度,调控敏感性下降。眼下,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已经对劳工统计局的困境保持警惕,前白宫经济顾问格里高利・曼昆和塞西莉亚・劳斯就撰文警告,削弱数据机构的中立性和能力将 “损害行政部门、国会和美联储准确分析经济并制定最佳政策的能力”,高质量的联邦数据对政策和商业决策至关重要。一旦官方统计数据的可信度打了折扣,政策依据就会动摇,这不仅影响决策效果,更可能侵蚀公众对政策的信任。
在政治干预和机构内部乱象的双重作用下,美国 CPI 数据的可信度正遭受严峻考验。这不仅关乎美国国内的经济决策和民生福祉,也牵动着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未来,美国 CPI 数据能否重拾公信力,仍是一个未知数。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