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观影解惑: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交织

日期:2025-08-07 10:54:03 / 人气:14


《南京照相馆》成为暑期档黑马,并非偶然。青年导演申奥跳出此前擅长的现代类型片框架,挑战历史灾难题材,用扎实的叙事和精准的尺度把握,交出了一部兼具艺术深度与历史重量的作品。正如国际友人埃文・凯尔所言:“这部电影并不回避黑暗,也不粉饰伤痛,而是以巨大的艺术勇气直面民族的伤疤。” 针对映后观众的诸多疑问,我们不妨从历史语境与创作逻辑中寻找答案。
方言里的历史密码:为何角色口音 “五花八门”
不少观众对片中角色的方言感到困惑:高叶饰演的林毓秀口音像上海话又不全像,王真儿饰演的赵宜芳开口被误认为山东话,直到片尾字幕才惊觉是徐州话。其实,这些看似 “混乱” 的口音设计,恰恰是导演还原历史真实的用心之举。
1930 年代的中国,普通话尚未普及,方言是人们的日常用语。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在 “黄金十年” 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长江中下游与东南沿海省份的移民构成了城市的主要人群。影片让演员使用家乡方言,正是对这一历史场景的复刻:王骁、周游的南京话自带地域标识;高叶的常州话属于吴语分支,与南京话同处江南语系却有细微差异,只有 “包邮区” 观众能精准分辨;王真儿的徐州话(中原官话徐淮片)则体现了苏皖交界地区的人口流动 —— 当时徐州虽属江苏,语言文化却与中原更亲近,这种方言的 “跨界感” 恰好呼应了城市移民的复杂性。
唯一说普通话的角色是刘昊然饰演的邮差苏柳昌,这个设计暗藏深意。导演申奥解释:“阿昌是生活在南京的外地人,他的口音差异本身就是历史的注脚。” 就像今天的北上广深,当年的南京同样是五湖四海年轻人的汇聚地,外来人口的语言 “违和感”,恰恰是首都包容性的真实写照。
这些方言不仅是声音的符号,更暗含着权力版图的隐喻。国民政府时期的政令辐射范围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片中演员的方言分布(吴语、中原官话),恰好与这一政治地理范围重合,无形中将历史语境融入了艺术表达。
挹江门冲突:溃败背后的历史迷局
影片中溃兵与挹江门守军的火并场景,让观众联想到《南京!南京!》的相似情节。这场冲突并非艺术虚构,而是南京会战末期混乱局势的缩影,其背后是一段被战火掩埋的指挥失序史。
1937 年 12 月 11 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达的撤退命令出现致命漏洞:书面指令要求大部守军正面突围,口头却允许 “不能突围者渡江后撤”。这种 “弹性命令” 让本就派系林立的守军彻底失控 —— 有的部队擅自改变撤退路线,有的高级军官抢先渡江,通讯不畅更导致部分部队根本未收到命令。挹江门的冲突,正是这种混乱的具象化:宋希濂的 36 师(德械调整师)作为守卫部队,尚未接到撤退令,自然将冲击关卡的溃兵视为 “逃兵”,而溃兵们则认为自己是在执行 “渡江” 命令。
片中被踩死的 36 师军官,原型是旅法归国将领谢承瑞。这位毕业于法国兵工学校的高材生,在光华门保卫战中身先士卒,却不幸死于友军撤退时的踩踏事故。这种 “英雄死于混乱” 的悲剧,深刻揭露了战争中人性的脆弱与体制的荒诞,也让观众理解:南京沦陷不仅是军事失利,更是指挥系统崩塌的必然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36 师正是《八佰》中王千源角色的原部队,这种跨片的历史呼应,让 “南京保卫战” 不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淞沪会战形成了完整的历史链条 —— 从上海战场撤退的残兵,未经休整便投入南京保卫战,其疲惫与绝望在影片开篇的战壕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新兵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颤抖,老兵强打精神的麻木,都是 “强弩之末” 的真实写照。
拍摄意义之辩:为何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
“拍这种题材只会添堵”“已经有太多同类作品了”“应该拿去给日本人看”—— 这些疑问背后,是观众对历史题材创作意义的深层困惑。事实上,《南京照相馆》的价值,正在于它打破了过往抗战题材的两种极端:既告别了 “手撕鬼子” 的神剧套路,也跳出了 “苦难堆砌” 的悲情模式,用冷静的视角重建历史认知。
长期以来,抗日神剧的泛滥让观众对历史产生了认知偏差:要么认为战争是轻松的 “打怪升级”,要么因过度煽情而产生逆反心理。而《南京照相馆》的严肃之处在于,它让观众看到:南京大屠杀不是抽象的 “35 万数字”,而是由林毓秀、赵宜芳、苏柳昌这样的具体生命组成的悲剧;日军的暴行不仅是杀戮,更包括对首都的侮辱 —— 片中蒋介石画像被机枪打穿的弹孔,与《南京!南京!》中孙中山雕塑被拉倒的镜头形成互文,都揭示了侵略行为的文化摧毁意图。
关于 “30 万遇难者数字” 的争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史料早已明确:这一数字源自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具有法律效力,且因日军毁尸灭迹的行为,实际遇难人数只会更多。诗人方闲海的观点或许更值得深思:“恨和反思缺一不可。不恨哪有大爱?” 影片的意义,正在于让观众在铭记苦难中保持警惕,在正视伤痛中凝聚力量。
至于 “是否该给日本人看” 的疑问,答案藏在创作本身:当我们能用《南京照相馆》这样的作品建立起清晰的历史叙事,当更多国人走进影院理解这段历史,它自然会形成跨越国界的传播力。就像埃文・凯尔的观后感所证明的:真诚的历史表达,本身就具备打动世界的力量。
《南京照相馆》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让观众明白: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在清醒的历史认知中,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当影院灯光亮起,那些方言、那些冲突、那些生命的细节,会化作比数字更鲜活的记忆,提醒我们: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每一个尊重真相的当下。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