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GPU 厂商的 “烧钱与梦想”:在挑战中追寻突围之路
日期:2025-07-12 14:51:48 / 人气:4

当英伟达市值在 2025 年 7 月 9 日盘中首次突破 4 万亿美元,成为全球股票史上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时,其创始人黄仁勋所强调的 “每个国家都需要拥有自己的 AI,即‘主权 AI’” 的理念,为全球 GPU 产业竞争注入了新的内涵。对于中国 GPU 追赶者而言,这既是技术竞赛的号角,也是资本竞赛的指令。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 GPU 厂商密集冲刺 A 股市场,试图在 “烧钱” 的现实与 “自主可控” 的梦想之间找到平衡与突围之路。
一、资本热捧下的冲刺:IPO 成 “续命局”
国产 GPU 赛道的故事 A 面,是资本的狂热追逐。成立于 2020 年的沐曦股份,在不到 5 年的发展历程中累计经历 8 轮融资,股东名单中红杉资本、经纬中国、国调基金等机构云集,私募大佬葛卫东也以第二大股东身份位列其中,截至 2025 年 3 月最后一轮融资,其估值已达 210.71 亿元。同年成立的摩尔线程,股东数量多达 86 个,众多知名机构投资者纷纷入局。这种资本竞逐的背后,一方面是英伟达 4 万亿美元市值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市场渴望出现对标英伟达的国产标的;另一方面则是对明星创业者的追捧,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沐曦股份创始人陈维良出自 AMD,联合创始人彭莉更是 “AMD 全球首位华人女科学家”,投资者将赌注押在了这些拥有顶级产业背景的团队身上,期待复制国际产业巨头的成功经验。
然而,故事的 B 面却是残酷的财务现实。摩尔线程 2022 年至 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18.40 亿元、-16.73 亿元和 - 14.92 亿元,3 年累计亏损约 50 亿元,同期研发费用累计达 38.1 亿元,而营业收入合计仅约 6 亿元。沐曦股份 2022 年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达 32.90 亿元,研发投入合计 24.66 亿元,远超 11.16 亿元的营收总和。已上市的寒武纪同样深陷亏损泥潭,自 2020 年上市至 2023 年累计亏损超 33 亿元。
造成巨额亏损的原因,与 GPU 行业特有的成本结构密切相关。人力成本方面,摩尔线程 1126 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达 74.94%,2022 年至 2024 年核心技术人员薪酬总额从 769.28 万元增长至 1310.11 万元,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总额从 1192.88 万元激增至 2991.73 万元。更 “烧钱” 的是芯片从设计到生产的过程,采用无晶圆厂(Fabless)经营模式的国产 GPU 公司,需向晶圆代工厂支付高昂的 “流片” 费用,沐曦股份预付账款从 2022 年末的 5178.40 万元飙升至 2025 年第一季度末的 11.07 亿元,主要用于提前订购晶圆、HBM 等重要原材料。
如此严峻的财务状况下,IPO 成为国产 GPU 公司的 “续命局”。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表示,这些企业一年就要亏损十几亿元,必须登陆二级市场融资,否则中国的 GPU 产业难以发展。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也认为,GPU 企业需要资本支持,上市是为了获得融资、好的估值和更高的知名度,中国 GPU 产业正从概念期向高速成长期跃迁,资本力量在其中发挥着推动作用。
二、商业化困境:收入含金量与客户稳定性之惑
巨额亏损背后,国产 GPU 厂商的商业化落地情况备受关注,核心问题聚焦在收入含金量与客户稳定性上。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将国产 GPU 的客户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作为 “彻底的功利主义者”,更看重性能和性价比,主要使用进口芯片;另一类是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智算中心,这类项目有明确的国产化率要求,成为国产 GPU 厂商的主要客户。
从招股书数据来看,国产 GPU 厂商普遍存在客户集中度高的问题。摩尔线程 2022 年至 2024 年前 5 大客户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89.86%、97.45% 和 98.16%;沐曦股份客户结构变动剧烈,2023 年前 5 大客户在 2024 年全部更换,2024 年第 1 大客户新华三在 2025 年第一季度退居第 3,当季第 1 大客户超讯通信此前从未进入前 5;寒武纪 2024 年前 5 大客户销售额合计占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也高达 80.74%。
客户集中度高且结构不稳定,反映出国产 GPU 厂商在商业关系上的脆弱性。摩尔线程的收入中,2024 年 AI 智算产品贡献超 77% 营收,其中 “智算集群” 业务占 42.42%,但招股书中未明确披露 “智算集群” 收入中来自 GPU 销售收入的具体占比,引发市场对其收入含金量的质疑。沐曦股份在产品性能和产业生态仍处追赶阶段时,与客户的合作未能沉淀为长期稳固关系,客户频繁变动。
在 C 端消费级市场,国产 GPU 厂商面临的挑战则体现在兼容性与生态壁垒上。摩尔线程推出的 MTTS80 桌面级显卡虽纸面参数接近英伟达 RTX3060,但需频繁更新驱动以支持更多游戏,软件生态处于初始阶段,导致其 “桌面级图形加速产品” 收入占比从 2023 年的 23.67% 下降至 2024 年的 2.48%。资深从业者指出,生态壁垒难以跨越,英伟达的 CUDA 生态如同 Windows 操作系统,已形成稳固壁垒,国产厂商在消费级市场需打造兼容 CUDA 或类似的生态体系,才能提升竞争力。
盘和林认为,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国内企业和政府对国产化芯片有需求,但当 GPU 性能不达标、性价比不足时,企业仍会选择进口产品,只有在技术上取得更高成就才能稳固市场。
三、供应链与战略选择:在依赖与突围中前行
供应链安全是国产 GPU 厂商面临的另一重挑战。部分企业因被列入相关 “实体清单”,获取 7 纳米等先进制程的晶圆代工产能受限,不得不调整技术路线,将下一代芯片规划转向 12 纳米等相对低端的制程,虽保证了生产,但性能会有所降低。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在招股书中均提示了供应链风险,凸显出对外部供应链的高度依赖。
面对技术、资本、市场、供应链等多重挑战,国产 GPU 企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引发业内人士的深入思考,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战略观点。华芯金通半导体资本创始合伙人吴全强调 “定力和韧性” 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应稳健前行,避免犯错误,像挖井一样专注深耕,不能 “今天这山望着那山高,天天在挖坑”。他指出,刚起步的新企业不应直接对标英伟达、AMD 等国际巨头,而应将其作为目标和偶像,保持战略定力。
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则更倾向于现实主义,认为现阶段决胜的关键在于融资,账上资金充裕才能撑下去,后续发展核心在于 “拼性能和落地”,产品性能能达到英伟达 H100、H200 的 70% 就算很好。他还提出 “抱大腿” 的重要性,认为像昆仑芯有百度支持、阿里平头哥有阿里支撑的企业,应用场景和订单更有保障,具备更高的安全边际。
无论是保持定力深耕技术,还是通过融资和 “抱大腿” 获取资源,国产 GPU 厂商都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技术上取得突破,提升产品性能和性价比,构建自主可控的软件生态,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同时,优化客户结构,提升客户稳定性,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才能摆脱对外部融资的过度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在 “烧钱” 与 “梦想” 间寻找平衡
国产 GPU 厂商密集冲刺 A 股,是在全球 AI 竞赛和 “主权 AI” 理念下的必然选择,既承载着实现芯片国产化的梦想,也面临着巨额亏损、商业化艰难、供应链受限等现实挑战。“烧钱” 是现阶段的无奈之举,研发投入、流片费用、人力成本等都是通往技术突破和产业自主的必经之路;而 “梦想” 的实现,则需要资本的持续支持、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的有效开拓以及战略的清晰坚定。
未来,国产 GPU 厂商需要在 “烧钱” 与 “梦想” 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通过 IPO 等融资渠道获取 “弹药”,维持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更要聚焦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构建自主生态,在商业化落地中积累经验,逐步实现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 GPU 产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真正实现国产 GPU 的崛起,为中国的 AI 产业和科技自主贡献力量。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20 多岁年轻人在 AI 时代的生存...07-12
- 基金从业者违规炒股现形记:4年"...07-12
- 孟买折叠:一座城市的光明与阴影07-12
- 成本 1 块卖 5 块,冰杯比卖黄金...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