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创业者都搞反了:先抓细节,公司死得更快

日期:2025-11-19 15:09:25 / 人气:25



与数百位创始人深入交流后,我们总想探寻他们的共性,这些共性既可看作底层逻辑,也可视为思维金字塔尖的部分。诸如强大的心理韧性、自我复盘能力、持续学习与迭代、偏好风险又不失谨慎等特质固然重要,但更多指向“生而不同”的素质。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更依赖后天习得的技能呢?千禾集团董事长伍超群提出的“系统化能力下的细节能力”,为我们提供了颇具价值的思路。

系统化能力与细节能力的内涵

伍超群从普通农民家庭闯出,历经创业诸多坎坷,成为国内调味品头部企业掌门人。“系统化能力下的细节能力”是他一线实战的经验总结。系统化能力是指公司在关键要素上不能有明显短板,构建起组织级的能力;细节能力则是在产品和服务上追求极致专业化。需要强调的是,细节能力必须建立在系统能力之上,这样才能实现固化、复制与迭代。

初创公司创始人的挑战与应对

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创始人的系统能力往往存在欠缺。创业者可能在技术、销售、管理、融资等某一方面有所专长,但很难做到全面精通。创业初期,大家都期望找到能弥补自身短板的合伙人或高管,且希望彼此交流顺畅、不离不弃。然而,至少在B轮融资前,找到这样完善系统的人概率极低。这就意味着创业者必须成为多面手,做好当“孤勇者”的准备。

优秀的创业者擅长自我升级系统,甚至会改变自己的性格。比如,原本内向腼腆、不擅公开发言的人,在担任CEO后,为了向员工“布道”、面对公众和媒体,经过几次锻炼,即便不享受也能轻松应对。创始人在自己的舒适区内通常会很勤奋,但如果懂产品,就想带着团队全身心投入产品。可公司的生存依靠系统带动多个模块协同,其他模块往往不在舒适区。此时,时间就是最好的工具,只有在非舒适区待得足够久,才能逐渐适应。如果觉得自己在财务、营销、融资等方面能力不足,就需要在这些方面投入时间,与优秀的人交流,不断学习适应,别无他法。

即便创始人再努力,也很难成为每个模块的专家,但通过这个过程,至少能对关键模块有基本理解,从而判断所找之人是否为高手,不被他人忽悠,也不让对手带偏节奏。这样才能从个人的系统能力建设过渡到组织的系统能力建设。外界常称赞“阿里的运营、腾讯的产品、华为的管理、小米的社群”,实际上是将这些公司的长板从系统中凸显出来。卓越公司的强大,根源在于系统能力强。

建系统是CEO无可替代的责任,只有系统建好了,才可能吸引众多优秀人才,这个顺序不能颠倒。若系统未建立起来,短板就会不断带来问题,即便有良将也难以留住。

细节能力与系统能力的关系

产品与服务由无数细节构成。以酱油产业为例,现代酱油生产需要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最终风味。仅在发酵环节,容器材质(传统陶缸还是不锈钢罐)、盐水浓度、搅拌的频率、深度和力度等,都会对酱油的风味产生微妙作用。这种细节上的洞察与掌控,必须建立在系统能力之上。因为普通酱油发酵需3 - 6个月,而特级、头抽酱油可能需要180天甚至更久。系统化能力确保成千上万吨的酱醪在长时间内稳定、安全地转化,而细节能力体现在对每一个微小变化的精准控制上。

细节是系统指令的最终输出端,是战略的触角。成熟的商业系统会通过流程、制度和文化,将顶层战略意图转化为可执行、可衡量的关键动作,细节能力就体现在对这些关键动作的极致执行上。创始人及其团队不仅要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更要深入探究“具体怎么做才能最好”。

细节也是系统迭代的核心反馈源,是优化的信号。优秀的系统具备自我进化能力,其进化源于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深入分析。创始人建立细节能力后不能当甩手掌柜,优秀企业家都有深入现场的习惯,能从客户的抱怨、生产线的异常数据、员工的建议中,洞察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机遇。

没有系统的细节会让企业难以走出草莽时代。华为早期靠个人英雄主义,研发与销售虽员工冲劲足,但系统漏洞百出。从最初没有管理,到靠急用先行、“拿来主义”实现粗糙管理,再到学习先进管理构建初步体系,最后自主变革,融合业界管理实践,逐步建立起不依赖个人、自我纠偏的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是华为的核心资产之一。成熟的系统如同堤坝,保障企业日常运作标准化、流程化,业务无需过多干预。如今的华为虽以关注细节著称,但主管们无需像过去那样操心琐碎事务,只需专注于战场和胜利。

总结与启示

“系统化能力下的细节能力”,能让企业既登高望远,开拓稳健前行的航道,又能俯身贴地,倾听草木生长的声音。创业者不能先抓细节而忽视系统建设,否则公司死得更快。只有先构建起系统能力,补齐短板,细节能力才能发挥长板作用,助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健发展。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