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施普林格·自然科研诚信解决方案负责人Tim Kersjes:撤稿并非惩罚,而是纠正错误的举措
日期:2025-11-19 15:08:57 / 人气:21

科研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关乎整个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施普林格·自然作为全球知名的学术出版机构,其在科研诚信方面的工作备受关注。近日,施普林格·自然科研诚信解决方案负责人Tim Kersjes接受了专访,深入探讨了科研诚信领域的诸多关键问题。
踏入科研诚信领域:机缘与成长
Tim Kersjes的专业背景是哲学,他在荷兰求学,职业生涯几经变动后进入了出版行业。大约十年前,他加入了施普林格·自然的科研诚信团队,从此投身于科研诚信工作。近三年,他还参与了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工作,担任理事。COPE最初由一群期刊编辑发起,旨在帮助编辑和出版方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升出版透明度与伦理标准,其指南是国际学术出版领域广泛使用的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指导文件,其中《撤稿指南》在2025年8月更新到了第三版。
科研诚信工作挑战重重
复杂案例难裁定
科研诚信工作充满挑战,Tim Kersjes的职责之一是调查已发表文献中的科研诚信案例。工作过程中,需要与编辑和作者进行大量沟通,并遵循相关准则,如COPE指南。当有人对已发表论文提出质疑时,团队会先与编辑联系确认,再联系作者让其回应。但实际情况往往复杂多变,有时作者不回应,有时虽配合但会分享原始数据。最棘手的是无法自行裁定的事件,例如作者署名权纠纷,各方各执一词,团队难以知晓实验室里实际发生的情况,也就无法评判谁该成为作者。
图像问题较直接
相比之下,图像类问题处理起来相对直接。团队可以请编辑判断问题图片是否会影响论文,以及论文是否应该更正或撤稿。
科研诚信问题判断流程严谨
质疑受理与核查
通常,论文发表后,若读者发现问题,大多会通报给出版机构,也就是科研诚信团队。团队会先仔细核查,验证质疑是否合理。若质疑合理,下一步就是联系期刊主编,因为主编最终对期刊内容负责,决定文章是否需要更正或撤稿,出版机构不能越俎代庖,且所有期刊都保持编辑独立性。团队会在主编做决策时尽力提供协助和建议。
作者沟通与决策
联系作者是调查的核心环节之一,团队希望每一位相关人员都有机会针对论文受到的质疑给予回应,但作者不一定会回应。之后,主编会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做出最终决定,判断质疑是否足以动摇其对论文可靠性的信心。若不足以动摇,论文维持原状;若足以动摇,最终决定可能是撤稿。
撤稿流程与声明
在正式撤稿前,团队一定会通知作者,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回应相关质疑,或者就撤稿决定表达同意或反对意见。只有在这之后,才会正式执行撤稿。整个过程都依据COPE的原则和流程。撤稿的主要原因是数据问题和图像问题,这两类问题可归为一类,因为图像本身也属于数据,很多撤稿案例都与图片不规范有关,严重影响文章结论和结果。此外,抄袭和发表过程受到破坏也是撤稿原因,比如作者操纵同行评审过程。撤稿本质上是主编对文章可靠性不再保有信任的表达,提醒读者不要以该文章为基础开展后续研究。撤稿并不意味着论文会消失,论文会一直保留在出版记录中,但会被标记为“已撤稿”,线上版本标题会更新注明,PDF版本会添加醒目水印,同时会单独发布一份撤稿声明并链接到文章原文,解释撤稿原因。
撤稿机制与相关问题探讨
反对分级撤稿
在Tim Kersjes的演讲《Requiem for the Retraction》中提到了“诚实撤稿”“不同类型撤稿”的议题。他一直反对引入不同类型的撤稿,认为引入不同等级的撤稿并不一定会鼓励作者更多地进行自我纠正,且这种分级的观点以前曾被提出过,但从未成功实施。他倾向于把撤稿视为学术出版的正常组成部分,撤稿有必要发生,不应将其视为负面的事情,否则只会强化坏撤稿的污名化,对编辑和诚实的作者不公平,撤稿应回归对文献进行更正的本来目的。
同行评审流程操纵判断
判断同行评审流程是否被操纵是科研诚信调查的一部分。有多种情况可能造成同行评审过程受到损害,目前主要有单盲、双盲和开放同行评审三种模式。有些期刊让作者推荐审稿人,若作者推荐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合作者,可能产生利益冲突,影响公正评估。团队会留意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是否是同事、是否在同一所大学或系、近期是否频繁合作发表论文等,但不会直接询问审稿人。多数情况下由编辑推荐同行评审人,出版方会尽力协助编辑寻找合适的评审人,多数期刊可使用评审人搜索工具推荐合适的评审人,最终由编辑决定邀请哪些人进行同行评审。此外,越来越多的期刊采用开放同行评审模式,同行评审报告会与文章一同发布,其中包括同行评审人的姓名。虽然团队没有具体数据,但直觉认为与同行评审流程相关的科研不端案件比例相对较小,因为同行评审过程本身是保密的,不是发表后就能立刻发现的问题。
客观看待图像误用
对于“图像误用”问题,Tim Kersjes认为团队的工作并不一定关乎科研不端行为,核心是确保发表内容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无论问题是故意欺诈还是无心之过,只要影响了论文的结论,就构成撤稿的合理理由。撤稿声明不会写作者存在科研不端行为,因为无法了解具体意图,编辑关注的是文章本身。
与学术侦探合作及保护隐私
团队与许多在PubPeer上发布问题的学术侦探保持密切合作,鼓励他们在网络上发布问题的同时,也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反馈质疑,这有助于调查。团队会尽力验证他们发现的所有问题,与Elizabeth Bik和Mu Yang等都有密切联系并合作解决问题。对于任何投诉论文的人,团队会尽力保护其匿名性,不会向作者或机构透露投诉人身份,但若投诉内容非常具体,作者可能推测出举报人,团队会提前告知吹哨人存在作者猜到其身份的风险。
AI在科研诚信中的管理与影响
合理使用与禁止
施普林格·自然在政策上允许使用AI进行论文语言润色,认为这是为母语非英语的科研人员提供公平机会、改善论文语言表达的好方式,避免因英文质量问题导致好的研究被拒稿。但明确禁止在同行评审过程中使用AI,因为不希望有人将保密的稿件提交到第三方网站,违反保密原则。
开发辅助工具
团队正在开发一些科研诚信相关的AI辅助工具,用于检测投稿时可能存在的科研诚信问题,如内部开发的SnappShot工具用于检测投稿中的图像诚信问题,还有工具用于评估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恰当,以避免引用操控。但施普林格·自然坚持的指导原则是,始终需要有人置身其中,AI可以提供辅助和支持,但最终总是由人来进行决策,一篇稿件不会仅仅因为AI工具检测到问题就被拒稿,始终会有人工监督并由编辑做最终的决定。
撤稿指南更新与撤稿数量变化
指南更新体现观念转变
今年,COPE更新了撤稿指南。作为科研诚信领域的从业者,Tim Kersjes认为人们对撤稿的看法已发生变化,大家逐渐意识到无法真正判断某人是否存在科研不端行为。五年或十年前,撤稿更多地与科研不端挂钩,作者可能会感到羞辱和受到惩罚,而现在最大的变化在于强调撤稿是一种中性的、用于纠正文献的方法,更关注文章本身的可靠性。新的撤稿指南明确指出,撤稿是对文献的一种纠正机制,而不是对作者的惩罚措施,这也反映了目前大多数出版机构的做法。
撤稿数量变化原因
对于撤稿数量的增加,Tim Kersjes认为并非是因为发表了更多有问题的论文,而是出版机构和编辑对潜在的问题论文更加关注,并采取了更多行动。同时,整体科研诚信意识在不断增强,出版机构扩大了科研诚信团队,更多人在处理科研诚信案件和撤稿工作,甚至包括撤销多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也有更多的学术侦探在审核已发表的论文,有时可追溯到多年前发表的文章。但撤稿数量相对于已发表文章数量的比例,并不能说明有大幅增加。他认同撤稿的积极意义,认为撤稿是出版机构和期刊履行责任的表现。
印象深刻的撤稿案例与科研诚信重心
典型案例的警示与积极影响
有一个发生在荷兰的案例令Tim Kersjes印象深刻。2011年,荷兰社会心理学家Dietrich Stapel被发现伪造论文数据,甚至在家中餐桌上编造数据,导致大量相关论文被撤稿。尽管事件本身极其恶劣,但促使荷兰各高校开始制定科研诚信行为准则等相关规范,催生了诸多积极影响。
科研诚信重心所在
在科研诚信问题上,不同利益相关方有不同的责任。出版机构或期刊没有惩罚作者的责任和权力,但有责任确保已发表内容的可靠性。作者是否应该受到处罚,最好由作者所在的机构解决,这涉及科研生态系统中的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方。Tim Kersjes认为,惩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改变科研人员可能存在的无意不当行为或受激励因素驱动的情况,这需要出版之外更复杂的讨论,涉及机构和资助机构,以及如何评价科研人员的问题。施普林格·自然作为出版机构,努力提供相关培训材料,为科研人员提供免费培训课程,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合乎伦理地出版、如何秉持诚信开展研究,助力建设更好的科研诚信生态系统。
中国科研诚信状况观察
Tim Kersjes表示没有显示中国情况的数据,因为当文章出现问题时,作者来自哪里并不重要。但他确实看到中国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科研诚信更加关注了,科研机构也更加重视,包括关注施普林格·自然提供的培训课程,在培训和教育方面有所强化。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为什么说投资是一场修行?11-23
- 三家零售企业换帅背后,是同一场...11-23
- 索尼手机败走中国:凉于偏执?11-23
- 美联储12月降息概率翻倍:鸽派信...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