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我知道已经有人为我写好讣告”

日期:2025-10-19 13:42:18 / 人气:11



杨振宁是海峡两岸广为人知的人物,国共两党高层都愿意亲近这位首获诺贝尔奖的华人。2011 年 6 月 21 日下午,杨振宁在北京一家书店二楼接受《凤凰周刊》记者专访。前一天,众多物理界学者和南开师生为 89 岁的他庆祝生日,他与 54 岁的妻子翁帆手牵手切蛋糕,他们的忘年恋曾引起广泛关注。新近在大陆出版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特别加入了这段情事的章节,作者江才健为此颇费苦心。该书 9 年前有繁体字版,但因涉及杨振宁和李政道的争执,未获政府批准出版。

与李政道交恶始末

杨振宁与李政道从 1946 年相识,1957 年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物理奖。然而,他们的友谊因荣誉份额及论文署名顺序(“杨和李”还是“李和杨”)产生裂痕,矛盾逐渐累积。1962 年,两人长谈后情绪爆发,都哭了,几个月后正式决裂,不再来往。

1970 年代,杨振宁回国,周恩来设宴招待时询问他们不和的情况,杨振宁表示与双方夫人无关。当时有学者因夫人不合导致关系破裂,周总理未再提及此事。中国政府曾希望促成两人和解,1980 年分别询问他们是否组织海内外物理学家举行粒子物理学术会议,会址选在广东从化温泉度假旅游区。杨振宁抵达时,李政道等与会者出门相迎,握手时摄影记者拍照,官方宣传两人共同倡议发起学术交流,但杨振宁认为这是政府的一厢情愿,实际并无作用。

《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繁体版出版后惹怒了李政道,他购买大量书籍附信函分送中国政界及学界人士,称该书扭曲事实。江才健原本与大陆两家出版社谈妥联合出版计划,但因无法拿到出版审查许可而夭折。杨振宁推测,书未在大陆出版是因为涉及他与李政道的争执,中国政府有原则性政策,避免炒作他们的矛盾。此后,李政道多次在大陆媒体公开“披露与杨振宁合作细节”,两人纷争不断,亲友认为他们已无和好可能。

国共高层争取对象

2003 年,杨振宁从纽约搬到北京清华大学特别修建的二层小楼定居,常得到中共领导人节日探望,江泽民几乎每次都见他,两人交谈甚欢。中共历任政要都与他有过接触,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及之前,高层希望从他那里了解外界科技前沿知识和办法。

杨振宁生长于一个有浓厚家国情怀的家庭,父亲是第一个获得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去世前一直在大陆执教,曾两次转达中国政府劝他回国的建议。他的岳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他获诺贝尔奖时拿的是国民党发的护照,蒋政府驻联合国大使曾请他吃饭,希望他赴台访问,中国台湾地区的“中研院”还将他选为院士。即便后来他与中共高层关系密切,国民党暗地称他为“杨匪”,但蒋经国仍要求保留其院士资格。

1964 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在美生活了 58 年零 1 个月。1971 年 4 月,中美关系缓和,他萌生回中国探亲的念头,写信给父亲,经政府同意后,于 7 月和次年 6 月两次回国,受到高规格礼遇,周恩来两次宴请。他对大陆的文化大革命不太了解,一方面发表热情演讲,另一方面也直言政府的一些做法可能毁了中国的科学。

1973 年 7 月,杨振宁第三次回国见到毛泽东,两人在中南海书房谈了一个半小时,话题多与科技有关的哲学问题。毛泽东对他在科学上的贡献表示赞赏。1980 年,中共安排广东从化“杨李和解会”后,杨振宁与习仲勋、杨尚昆同乘飞机去北京,见到了华国锋和邓小平。因他曾反对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邓小平曾表示搞高能物理找李政道,不要找杨振宁。但他也向邓小平提出公布国防科技功臣名字的建议,后来国内政策转向,他的好友邓稼先得到褒奖和宣传,他怀疑这与自己的建议有关。

杨振宁每次回国都备受礼遇,但也有人批评他与中共亲近,常说好听话取悦政府,比如他赞美中国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比美国更扎实,但他认为中美教育理念不同,各有优势。2003 年前,清华大学积极联系他回国,允诺创建清华高等研究院,中央政府拨付专款修建“大师邸”,还在清华科学馆为他设办公室。他卖掉美国房子,向清华捐了 100 万美元,将诺贝尔奖金一部分也捐给清华,年薪 100 万元分文不取,捐给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今年 6 月 18 日,他在南开大学报告冷原子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修改了早年理论的不完备之处,回应了拿高薪不做研究的质疑。

年逾八旬浪漫情事

1947 年,杜聿明原本要和长女杜致礼去美国,后因蒋介石临时决定杜聿明留下,杜致礼独自前往。1949 年,杜致礼在普林斯顿见到杨振宁,两人陷入热恋。杨振宁征求父母意见,家人因杜致礼弟弟们的缘故对她的出身有担忧,但未对他们的交往造成实质阻力。1950 年 8 月 26 日,两人在普林斯顿神学院教堂结婚,双方家长未到场,由梅贻琦代表女方家长将杜致礼交给杨振宁,婚后育有两男一女,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2003 年,杜致礼去世。

2003 年年底,杨振宁住进清华“大师邸”,2004 年年初收到翁帆的贺卡,想起 1995 年在汕头大学接待过他们。翁帆与杨振宁开始交往,2004 年 11 月,杨振宁向亲友介绍未婚妻翁帆,称她为“甜蜜的天使”,两人订婚并结婚,引发媒体关注。杨振宁认为如果没有与翁帆结婚,也可能和其他女士结婚,他不想过老年孤独生活。翁帆对杨振宁照顾细致,他们的婚姻和谐,很少吵架,有共同话题,年龄差异也让他们对不同时代的认识叠加,增加了视野。杨振宁表示不宜要孩子,也不反对翁帆在自己去世后再婚。

对科研、教育及社会的见解

科研成就与影响

1957 年获得诺贝尔奖对杨振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生活决策有影响,让他更深刻认识到科学成就的意义,也促使他 1971 年成为美国知名华裔学者中第一个回国的人。他认为诺贝尔奖有鼓励年轻人的正面作用,但也引发了不少争执和冲突,他和李政道就是例子。

中国科研水平与国际地位

杨振宁认为近代科学在西方发展三四百年,中国不过六七十年,前沿科学相对落后不稀奇,但中国科学进步速度惊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数量少,如今数量有很大进步,质量方面也有不少年轻华裔数学家在西方发表受重视的论文。培养科学家比培养运动员复杂,中国应增加科技投入,合理分配资源,决策人要对科学发展有相当认识。他预测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是有可能的,因为科学发展有偶然和有目的两种动力,中国在这两方面都有可能出现成果,且中国基础教育扎实,但国内大学在信息灵通方面不如国外。

建设国际一流大学

中国大学设置不独立,不能简单与外国对比。有选择地先把某些系打造成世界一流,如考古和建筑,中国大学在这些方面因历史和文化背景占优势。

高能物理科研观点

杨振宁仍坚持力劝中国政府不要耗费巨资投入高能物理科研的观点。高能物理领域发展困难,从外在条件看,需要大机器和大量资金,项目可能无成果,人才前途堪忧;从内在条件看,具有理论内在困难。他接触过一些人,听了他看法后走上其他研究方向并取得成功。

公共建言

杨振宁认为应考虑在学校或新闻界发展出一支报道科学新闻的专业队伍,因为报道科学新闻与一般新闻有很大区别,需要了解科学发展宏观脉络、重要科技成果和人物。他提到美国有这样的人,还有人为他写好了讣告,而中国传媒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科技发展报道是重要方向,新闻传播系应注重这一点。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