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大幅撤离印度:现象、动因与未来挑战

日期:2025-11-01 17:03:06 / 人气:8


2025年的印度资本圈宛如一部反转不断的宝莱坞电影——配角是加速撤离的外资,主角是承压托底的本土资金。前脚IMF传来喜讯,印度GDP预计突破4.19万亿美元、正式超越日本;后脚路透社的数据便泼来冷水:今年外资从印度股市撤离170亿美元,成为亚洲外国投资组合资金流出最严重的市场。与2023年净流入200亿美元形成鲜明对比,印度在全球新兴市场基金中的配置比例也从2024年9月21%的峰值暴跌至16.7%。
直接投资领域同样惨淡:2024~2025财年净FDI(外国直接投资)从101亿美元暴跌至3.53亿美元,跌幅高达96.5%;5月更是创下净FDI仅3500万美元的“耻辱纪录”,这笔资金甚至不够在孟买南部购置一套带泳池的豪宅。关键时刻,印度本土机构持股(17.62%)首次超过外资(17.22%),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扛起大梁,勉强维持了市场稳定,避免了崩盘式下跌。但在全球资产普遍上涨、亚洲各国市场大幅走高的环境中,印度市场的“不涨”与“下跌”实则并无太大差别。
一、外资撤离:数据背后的结构性特征
外资撤离的势头早有显现。2025年1月,外国证券投资者单月抛售股票达7802.7亿卢比,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截至10月底,累计流出突破1万亿卢比,换算成纸钞足以塞满十列印度高铁的行李架。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此次撤离并非“全面撤退”,而是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从行业维度看,资金流出主要集中于IT、快消品领域,四个月内流出1249.7亿卢比;而国防与金融板块则成为外资“避风港”,吸引资金持续流入。更值得玩味的是“毛进净出”的怪象:2024-25财年,FDI总额增长13.7%,但在515亿美元盈利被汇走的同时,印度本土企业趁机砸下292亿美元出海投资——这更像是“客人打包离场、主人顺带捎走特产”,算不得彻底的“资本决裂”。
市场表现上,尽管Nifty 50指数连续5个月跑输MSCI亚太指数,但24倍的市盈率仍高于新兴市场平均水平,且企业利润虽从8%放缓至5%但仍保持正增长。这意味着当前市场调整更偏向“估值回归”而非“泡沫破裂”,印度市场的吸引力并未完全消失。
二、撤离动因:外部压力与内部顽疾的双重夹击
外资撤离的直接导火索,是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特朗普政府的两项政策精准戳中印度软肋:一是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远高于越南的15%;二是将H-1B签证费暴涨至10万美元,而72%的该签证获得者为印度人。这对依赖美国市场的印度IT业造成重创——Infosys、TCS等巨头60%收入来自美国,利润率被直接削去3~5个百分点,有工程师吐槽“以前去美国出差像镀金,现在像交赎金”。与此同时,印度经济的双支柱(IT+纺织)均被全球贸易摩擦精准命中,这是其跑输周边市场的重要原因。
货币贬值则加剧了外资流出压力。印度卢比今年贬值3.9%,美元兑卢比接近89,不仅导致外资账户缩水约20%,还使80%依赖原油进口的印度原材料成本上涨至少15%,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盈利预期。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印度长期存在的内部顽疾。外贸界流传着“没被印度人坑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这行”的说法,典型的“定金诱单-弃货压价”套路让不少企业中招;工会问题更是外资企业的“噩梦”——印度工会核心人员常以煽动工人闹事为手段勒索企业,2012年日本铃木工厂被烧、2020年纬创工厂遭打砸等事件屡见不鲜;司法体系的“秋后算账”也让外资胆寒:小米48亿资产被冻结三年未解,沃达丰赢了仲裁却拿不到执行,比亚迪10亿美元建厂申请因“安全担忧”被拒,而本土塔塔集团却获20亿美元补贴。这些问题导致印度人力成本虽低,但实际投资成本居高不下。
三、应对与挑战:改革难破深层桎梏
面对外资撤离危机,印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大礼包”:将保险业外资持股上限从74%提升至100%,资本利得税降至12.5%,SWAGAT-FI系统承诺将审批时间从6个月缩短至30天;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也推出11项改革,包括简化海外印裔开户流程、允许银行信贷支持股市投资等。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10月外资在金融股的持仓环比回升2%,部分资金开始回流。
但改革仍停留在“隔靴搔痒”层面。新加坡盛宝银行指出,美国政策明朗、卢比稳定、估值合理这三个外资回流条件尚未满足;印度科塔克资管斯里尼瓦桑也直言“营商便利度在改善,但监管顽疾还没彻底清除”。例如保险业开放后,不仅未迎来新投资,反而有企业趁机加速撤资。此外,莫迪政府2014年承诺“创造1亿个就业岗位”、2023年提出“2047年成为发达国家”的“Amrit Kaal”目标,面临着地方势力阻挠、民间排外情绪等现实挑战——中央政府渴望吸引外资,地方地主、本土大企业乃至民间帮派却将外企视为“肥羊”,导致私人投资增长乏力,2025年印度GDP增长6.8%中,政府支出占比2.3%,私人投资仅贡献0.5%。
综上,外资撤离印度更像是一场“压力测试”,既暴露了政策反复、基建滞后、监管顽疾等老问题,也倒逼印度加速金融改革与产业聚焦。印度拥有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2025年人均收入将达2880美元的消费潜力,以及1.4万亿美元基建计划的支撑,潜力仍在。但正如印度网友所言“我们的经济不是蹦极绳,而是大象——转身慢,但踩得稳”,若不能破除深层桎梏,“潜力”终究难以转化为“动力”,“Amrit Kaal”的黄金梦想也将面临重重考验。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