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点燃多个千亿市场,辉瑞、阿斯利康都在下注
日期:2025-10-09 09:34:44 / 人气:22

诺奖又上演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的剧情。10 月 6 日,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日本免疫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因其在外周免疫耐受性方面做出的突破性发现获此殊荣。
根据评选委员会所说,“外周免疫耐受性” 这一令大众感到困惑的名词,本质是对免疫系统功能进行负向调节的机制,堪称免疫系统的 “刹车片”,其核心介导物质是 “调节性 T 细胞”(Treg 细胞),CD25、Foxp3 等均为其标志物。这一结果再度绕开行业预测的热门方向 —— 此前被广泛看好的 GLP-1、mRNA、递送技术等均未上榜。值得一提的是,三位获奖者的研究项目曾长期处于冷门小众领域,不受重视,坂口志文甚至有过在美国找不到工作的经历。
正因如此,此次获奖给坚守 “冷板凳” 的青年科学家注入一剂强心剂。有行业人士激动表示,三位科学家的研究与科研真谛高度契合:免疫需在攻击与耐受间寻找平衡,科研工作者亦要在资本热潮与冷遇中坚守本心,二者皆需智慧。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总规模为 1100 万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约 831.16 万元,与上一年持平。而这项获奖成果,正在多个千亿级市场掀起新的竞争浪潮。
悄然升起的 “免疫调节” 新星
人体免疫系统堪称 “矛盾综合体”—— 既能抵御外敌,也可能 “自伤”。一年前,上海女子赴瑞士安乐死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其背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正是免疫系统将自身正常细胞误判为入侵病原体并发起攻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简称 “自免疾病”)。而 “外周免疫耐受性” 的研究,正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核心基础。
如今人们已明确,免疫系统并非越强越好,“平衡” 才是关键。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科学界仅认为免疫系统具备杀伤功能,其如何维持平衡以避免攻击自身细胞,困扰了学界百余年。直到 1995 年,坂口志文首次识别出 Treg 细胞的标志物 CD25,才为这一谜题找到突破口。此后,玛丽・E・布伦科与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在患有自免疾病的豚鼠身上,发现了 Treg 细胞的核心转录因子 Foxp3,并证实 Foxp3 基因突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IPEX 综合征)的关联,进一步确认了 Treg 细胞在维持免疫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评选委员会强调,三人获奖的核心价值在于:明确了由单一基因位点(Foxp3)控制的一类细胞(Treg 细胞),足以打破免疫耐受性,在人类与小鼠体内引发 “恐怖自体中毒”(自身免疫和自身炎症问题的早期叫法)。
在应用层面,产业界除了利用免疫细胞的攻击、杀伤功能,也愈发重视这一 “免疫刹车片” 的价值。从美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来看,目前已有 234 项 Treg 细胞相关研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北美,亚洲以 29 个项目位居第三。
市场增长潜力同样可观。数据显示,Treg 细胞相关疗法到 2031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500 万美元,2024-2031 年复合增长率可达 44%。肿瘤治疗、自免疾病干预、器官移植后的抗免疫排斥等领域,均为其核心应用场景,且每个场景都具备千亿级市场潜力。可以说,在大众视野之外,Treg 细胞相关疗法已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更在尝试突破现有疾病治疗的边界,推动多个千亿市场迈向新高度。
有潜力,但非 “万能神药”
今年 6 月,研究者在《Nature》子刊发文指出,Treg 细胞相关疗法正处于从科研走向临床的关键阶段,有望改变现有疾病治疗格局,这一观点也得到公开案例的印证。
今年 4 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布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案例:一名渐冻症(ALS)患者接受 Treg 细胞治疗 4 个月后,病情显著缓解 —— 从无法自主抬头恢复至可完成日常进食。该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赵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疗法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潜在范式。
在肿瘤治疗领域,清除 Treg 细胞被视为重塑肿瘤微环境的关键手段。辉瑞、第一三共 / 阿斯利康等国际医药巨头已纷纷布局 CD25-ADC 药物(以 Treg 细胞标志物 CD25 为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双节假期前(9 月 20 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应天雷 / 吴艳玲团队、王明伟团队也发表重要研究进展:通过清除 Treg 细胞等手段,实现了 80% 的肿瘤消退率。
从产业视角来看,Treg 细胞相关疗法覆盖的治疗领域,均为近年医药投资热点,尤其是自免领域。作为全球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药物市场,自免药物全球市场规模已超千亿美元,Frost & Sullivan 预测,到 2030 年这一规模将攀升至 1767 亿美元。更重要的是,目前多数自免疾病缺乏特效疗法,Treg 细胞相关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现实并非一片坦途 —— 无论是清除致病免疫 B 细胞,还是调控 Treg 细胞,都并非 “万能药”。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霍林斯癌症中心的研究者发现,在一项自免疾病治疗研究中,所用的 CAR-Treg 细胞不仅未减缓炎症,反而引发了不必要的炎症反应。研究者形象地将其比喻为 “不聚焦的手电筒”:即便向患者体内输注大量细胞,也无法对疾病产生有效干预,如何让这束 “免疫调节之光” 精准聚焦,成为疗法有效的核心难题。此外,在更多研究中,将 Treg 细胞扩增至临床所需的足够剂量,仍是尚未完全解决的技术瓶颈。
北京协和医学院梅林团队此前在论文中也直言,尽管 Treg 细胞及其衍生物具备治疗多种疾病的潜力,且生物相容性更优,但仍存在稳定性差、潜在毒性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突破。
事实上,每一项免疫机制的发现,都是一场漫长的科学接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认可,对 Treg 细胞研究而言,是汇聚更多科研力量、加速临床转化的新契机。它应成为人类对抗疾病的 “新武器”,为健康带来更多希望,而非被神化为 “万能神药”—— 唯有理性看待其潜力与局限,才能让这项技术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作者:盛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全网最后一批躺赚博主,也被AI挤...10-13
- 知名保险公司53亿巨债违约,撕开...10-13
- 灰犀牛来了10-13
- 50年都不敢建的水电站,为啥现在...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