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皮子糖葫芦:从网红爆款到消费刺客的狂欢与隐忧

日期:2025-11-15 20:09:30 / 人气:17



今年秋冬的网红美食圈,被奶皮子冰糖葫芦彻底“拿捏”。这将内蒙古奶香与老北京冰糖葫芦强行“拉郎配”的组合,凭着“不搭却敢凑”的叛逆感火遍全网,让曾经1块钱一串的街头小吃,摇身变成年轻人朋友圈“不打卡就落伍”的食尚顶流。更令人瞩目的是,这股美食热潮不仅席卷社交平台,还直接带飞了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却也因“天价”与健康争议沦为“消费刺客”。

一、网红爆火:从街头小吃到社交货币的华丽转身

提起冰糖葫芦,传统印象是裹着晶莹糖壳的山楂串,插在草木棒子上酸甜诱人。而如今的糖葫芦早已“花样百出”:晴王葡萄、草莓、无花果等水果轮番上阵,奶皮子冰糖葫芦更是将“创新”玩到极致——把传统糖壳换成奶香浓郁的奶皮子,这种“传统+新奇”的反差组合,精准戳中年轻人的“打卡DNA”。

朋友圈晒出奶皮子糖葫芦,配文“秋冬顶流get”,成了比晒奶茶更具“小众优越感”的社交方式。热度之下,“排队疯魔”成了常态:有网友晚上九点排队半小时才能买到,更有店铺五点营业、未开门就排起长队,不知情者还以为在抢限量球鞋。连东北人都“叛逃”传统糖葫芦小推车,为这“邪修款”排队两小时;地摊摊主出摊1小时就售罄,来晚者只能对着空架子叹气。

但网红光环下是“天价溢价”:正常售价20-30元,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飙至98元一串。有打工人吐槽“看完价格觉得自己工资太低”,而味道争议也随之而来——不少人反馈“齁甜到嗓子发紧,水果本味被掩盖,奶皮子和糖葫芦各玩各的,糖壳化得满手都是”。

二、供应链沸腾与资本市场狂欢

奶皮子糖葫芦的爆火,直接引发核心原料奶皮子价格“一天一个价”。据蓝鲸新闻报道,2025年11月短短一周内,奶皮子单张售价从10元左右飙升至20元,几乎翻倍。九派新闻调查显示,专供糖葫芦的长方形奶皮子(16x25cm)一张最多做8串、最少做5串,单价已达21-25元,较上月涨近3倍。有厂家称一天生产2000张仍供不应求,需从同行处高价拿货,因担心风口退去不敢扩建产能,还建议从业者“摆摊而非租店,成本低、赔得少”。

A股市场相关概念股应声走强:三元股份、庄园牧场涨停,天润乳业、西部牧业涨超4%,伊利股份涨近4%。但热潮背后是基本面隐忧:Wind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仅伊利股份营收微增1.17%,其他公司营收普遍下滑。三元股份营收同比减少超10%,液态奶业务降13%,经销商数量骤减(北京地区减少49.64%,外地减少46.95%);天润乳业营收降近4%,疆外市场扩张受阻,第三季度毛利率下滑超5个百分点;伊利股份虽营收微增,但核心液体乳业务第三季度同比下滑8.8%,净利润承压;西部牧业、庄园牧场等上游牧场则因原奶价格低迷连年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奶皮子并非首次走红——此前以奶皮子酸奶形态风靡社交平台,紫光园作为“先行者”推出现制奶皮子酸奶,随后伊利、蒙牛、君乐宝等品牌纷纷布局预包装产品,伊利奶皮子酸奶上市第二个月环比增长200%。

三、健康隐忧:第一批“受害者”出现

资本市场狂欢与供应链沸腾的另一面,是消费者健康问题凸显。11月4日,有网友发帖称因每天吃几串奶皮子糖葫芦,导致糖分摄入超标引发皮肤糖化反应,脸色变差。所谓糖化反应,是体内糖与蛋白质结合产生糖基化终产物(AGEs),过量蓄积会加速衰老,有网友调侃“奶皮子+冰糖+晴王,胰岛素+二甲双胍都压不住”。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金晖解释:“传统奶皮子是牛奶冷藏发酵形成的薄乳脂,现在多靠加热工艺制作,脂肪含量高、热量升高。爱运动、身体状态好且无血脂、心血管问题者适量食用无碍,但若吃多,可通过减少当天其他餐次热量摄入(如日常1200-1500大卡,吃串后中餐晚餐减量)或运动消耗多余热量补救,偶尔放纵需保持整体平衡。”

四、反思:网红热潮下的理性回归

奶皮子糖葫芦的爆火如同一面多棱镜,映照出消费市场的狂热与盲目。它将街头小吃包装成社交货币,用“天价溢价”收割流量,却在味道、健康层面暴露短板。资本市场的短期涨停难掩企业基本面困境,供应链的“跟风扩产”也暗藏风险。

对于消费者而言,追逐网红美食本无可厚非,但需保持清醒认知:打卡发朋友圈的一时之快,远不及健康与理性消费重要。资本的热潮终会退去,唯有品质与实用价值才能长久。奶皮子糖葫芦的故事,或许能让更多人明白:美食的本质是味蕾的享受,而非流量的附庸。

作者:盛煌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盛煌娱乐 版权所有